挑山工
《挑山工》是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叙事说理散文,也是泰山题材的知名散文之一。
文章以冯骥才的多次登泰山经历为背景,记叙了冯骥才对挑山工由来已久的关注;冯骥才在写生途中看到肩负重担的挑山工,发现他虽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又悄悄地走在前头去了,由此被挑山工的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打动。
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叙事从容细腻,议论又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将挑山工的工作场景描绘地动具象。这一散文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泰山“挑山工”精神和简单、朴实、平和、乐观的个人心态和品质,向社会传递了一种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该作曾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自1983年先后被选入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并被收录进冯骥才的多本专著中。冯骥才因此篇文章荣获“泰安荣誉市民”称号。学者王克煜将其与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誉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创作背景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慈溪市。冯骥才对泰山的认知和感情亦从孩提时代开始。他的外祖母是济宁市人,外祖父在清末曾任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经常去游玩的地方。外祖母常对他讲泰山的景物和传说。从祖辈口中,冯骥才听到很多关于泰山的故事。冯骥才一生中曾五次登上泰山,他的许多“诗歌、散文、绘画,以及文化事件乃至故事都与泰山密切关联在一起,”与泰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挑山工》是冯骥才在1981年创作的泰山见闻之一,也是泰山题材的知名散文之一。
“挑山工”在泰山是一个古老的“跳山”职业,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泰山挑山工,因人类在泰山的活动而产生,历代皇帝的祭祀用品和泰山上的一切非就地材料,都是靠人挑上去的。在泰山周边有很多家庭祖祖辈辈都是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
1964年,22岁的方纪跟随画家爱新觉罗·溥佐先生到泰山写生。由于冯骥才的姥姥家在济宁市,济宁北面毗邻泰山。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经常去游玩的地方。小时候,姥姥经常给他讲泰山的景物和传说,对泰山有一种向往已久的情愫。就在写生登岱的过程中,冯骥才遇见了挑山工,虽然不曾和他们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挑山工留在洪汛涛心里,成为他写《挑山工》的缘起。
1976年,冯骥才第二次登泰山,当时他在天津工艺美术工人大学教书,一次他和另一位老师决定带学生去山东省上写生课。那位老师先带学生去菏泽市上写生花卉课,冯先生则独自到泰山采景,等候学生来上写生山水课。那时山上没有电话,他与菏泽方面的师生联系只能依靠信件。信写好,托付给挑山工带下去,扔进泰安市的邮筒,那边来信,再由挑山工带上来。由此,他便与挑山工有了进一步接触。冯骥才写进散文《挑山工》里的见闻,多来自1976年第二次登泰山。
1979年底到80年代初,冯骥才先生由于写作过度疲累而生了一场大病。病中的他喘证、虚胖、憔悴,不能见人,不能听声音。《挑山工》是他病中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他曾回忆说,那时他最需要挑山工负重百斤、着力攀登的精神。
写完《挑山工》后,冯骥才又去过两次泰山。一次是1989年陪母亲前去,那次登山他发现,他写的《挑山工》产生了效应。在上山的路上,他多次见到一些小学生与挑山工合影,孩子们看挑山工的眼神不是好奇,而是敬佩。另一次是1996年,泰安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2013年11月,冯骥才第5次登上泰山,这一次他为的是寻访“最后一代挑山工”。沿途的景色依然如故,但他更留意的是挑山工的状况,“这一次上山,竟然没看见一位挑山工,不知道是他们晌后收工了,还是真的已然日渐稀少”。他探访了位于泰山中天门一带的挑山工居住的简易工棚,挑山工的真实生活令他感到震惊。他看到这个场景心里特别不落忍,“觉得城里生活那么好,自己所敬佩的挑山工的生活竟是这样,心里难过”。
发行历史
1981年,冯骥才将这篇文章《挑山工》发表在《散文》杂志上,从此泰山挑山工的“身影”开始走进了更多公众的视野。
《挑山工》被收录进冯骥才多部专著中,如1984年6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冯骥才选集 3》;2014年1月浙江文艺出版社所出版的《灵魂的巢 冯骥才散文》;2015年10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冯骥才散文精选》等。
2022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挑山工》绘画版。
作品原文
你见过泰山的挑山工吗?这是种很奇特的人!
不知别处对这种运货上山的民夫怎样称呼。这儿习惯叫作挑山工。单从“挑山”二字,就可以体会出这种工作非凡的艰辛。肩挑着百十斤的重物,从山下直挑到烟云缭绕、鸟儿都难飞得上去的山顶,谁敢一试?更何况,这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有其巍巍而不可征服的威势。从山根直至极顶处,一条道儿,全是高高的石头台阶,简直就是一架直上直下的万丈天梯。在通向南天门的十八盘道上,那些游山来的健壮的男儿,也不免气喘吁吁;一般人更是精疲力竭,抓着道旁的铁栏,把身子一点点往上移。每爬上十来磴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只有这时,你碰到一个挑山工——他给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衣衫,两条腿上的肌条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默不作声,一步一步,吃力又坚韧地走过你身旁,登了上去。你那才算是约略知道“挑山”二字的滋味……
挑山工,大概自古就有。山头那些千年古刹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你瞧着这些构造宏伟的古建筑上巨大的梁柱础石、沉重的铜砖铁瓦,再低头俯望一条灰白的山路,如同一根细绳,蜿蜒曲折,没入茫茫的谷底,你就会联想到,当年为了建造这些庙宇寺观,为了这壮观的美,挑山工们付出了怎样艰巨和惊人的劳动!
我少时来游泰山,山顶上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家中的男人大多是挑山工,给山上的国营招待所运送食品货物以为生计。清早,他们拿了扁担绳索,带着晨风晓露下山去,后响随着一片暮云夕阳,把货物挑上山来。星光烁烁时,察家都开夜店,留宿在山头住一夜而打算转天早起观瞻日出的游人,收费却比国营招待所低廉。他们的屋子是石头垒的。山上风大,小屋都横竖卧在山道两旁的凹处,屋顶与道面一般平。屋里边简陋得几乎什么也没有,用来招待客人的,只有一条脏被和热开水。为了招待主顾,各家门首还挂着一个小幌牌,写着店名。有的叫“棒槌店”,就在木牌两边挂一对小水棒槌;有的叫“勺儿店”,便挂一对乌黑的小生铁勺儿;下边拴些红布穗子,随风摇摆,叮当轻响。不过,你在这店里睡不好觉。劳累了一天的挑山工和客人们睡在一张炕上。他们要整整打上一夜松涛般呼呼作响的鼾声……
在这些小石屋中间,摆着一件非常稀罕的东西。远看一人多高,颜色发黑,又圆又粗,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上边缀满繁密而细碎的光点,熠熠闪烁,好像一块巨型的金星石。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口特大的水缸,缸身满是裂缝,那些光点竟是数不清的连合破缝的锔子,总有一两千个,颇令人诧异。我问过山民才知道,山顶没有泉眼,峡水吃,山民们用这口缸储存雨水。为什么打了这么多锔子呢?据说,三百多年前,山上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每天人们要到半山间去取水,很辛苦。一年,从这些人家中长足了八个膀大腰圆、力气十足的小伙子。大家合计一下,在山下的泰安市城里买了这口大缸。由这八个小伙子出力,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大缸抬到山顶。以后,山上人家愈来愈少,再也不能凑齐那样八个健儿,抬一口新缸来。每次缸裂了,便到山下请上来一位锔缸的工匠,锡上裂缝。天长日久,就成了这样子。听了这故事,你就不会再抱怨山顶饭菜价钱的昂贵。山上烧饭用的煤,也是一块块挑上来的呀!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盖会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黝黝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主题思想
文章记叙了作者登临泰山,看到肩负重担的挑山工,发现他虽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又悄悄地走在前头去了。主要内容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泰山“挑山工”精神和“简单、朴实、平和、乐观”的个人心态和品质,向社会传递了一种“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者从“挑山工”身上捕捉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即懂得了只要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勇于攀登,就能取得成功的人生哲理,并以此激励自己,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质。
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挑山工》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散文,文章中作者使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叙事从容细腻,议论又不着痕迹的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在外貌、语言、神情、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的加持下,细腻刻画了一个朴素、勤劳、豁达、坚强的挑山工形象,并通过与挑山工的谈话,懂得了一个生活哲理。
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以及烘托、反衬等手法,突出泰山征服者的形象。比如为了突出挑山工登山之难,作者除去正面描写之外,极力渲染泰山山道的险峻,说它“简直就是一架直下直上的万丈云梯”,就连“游山来的健壮的男儿,也不免气喘吁吁”,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烘托下面的正面描写。文中“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衣衫,两条腿上的肌条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却默不作声,一步一步,吃力又坚韧地走过你身旁,登了上去。”又从另一面描写游客嬉笑打闹,这是反衬的手法。
语言特征
该散文在语言上文笔细腻、平华朴实而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将挑山工的工作场景描绘的生动具象,使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如作者对挑山工的外貌描写:“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可以通过这样的穿着,了解挑山工们的生活是非常朴素的。又如:“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这样的结果是“路线曲折”,他们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了一倍,这是他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荣誉奖项
《挑山工》曾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自1983年选入语文课本以来,课堂读者近3亿人。 泰山旅游局的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是通过读《挑山工》这篇散文知道泰山的。
199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当代百位名人英才故事》中,录制并播映了介绍冯骥才和泰山挑山工专集。
2000年4月,冯骥才因创作散文名篇《挑山工》而荣膺由泰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泰安荣誉市民”称号。他还把多年前绘制的大幅国画《泰山挑山工图》赠给泰安市。
作品影响
《挑山工》自1983年先后选入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
冯骥才的散文《挑山工》让更多人关注到泰山挑山工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公众也为留存泰山挑山工的历史文化纷纷出谋划策。自2014年起,泰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和泰安市博物馆开始面向全国征集有关泰山挑山工时代历程的各类图片、照片、影像资料和书画作品等,以及能反映泰山挑山工工作生活的重要实物和文字资料等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各类物品,用来筹建泰山挑山工民俗博物馆。
2017年,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参与制作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大津口——脚踏实地勇于担当》,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泰安市大津口人是如何造就当代“挑山工精神”。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视察时,呼吁为广大干部群众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正因为如此,挑山工作为泰山文化的一部分,它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也终将随历史代代相传。
作品评价
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冯骥才称:“《挑山工》这篇散文只不过是写出了我对泰山的感受,谈不上为泰山增添光彩。可泰山却给了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有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就是与‘挑山工’连在一起的。它已经注入我的骨髓,我要永远地将它保留。
参考资料
《挑山工》(冯骥才)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2024-07-19
冯骥才:别让挑山工被穷困逼出历史舞台.中国作家网.2024-07-19
冯骥才与挑山工 | 比泰山更重的是挑山的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4-07-28
冯骥才:泰山写生记.人民融媒体.2024-07-28
冯骥才开年连发六部新作 时隔33年再写挑山工.中国作家网.2024-07-28
《挑山工》写入语文统编教材,“泰山元素”缘何如此受青睐?.山东宣传.2024-07-28
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人民网.2024-07-19
锻造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山东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纪实之四.海报新闻.202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