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英文名:Dubliners)是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于1914年出版,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二十世纪文学史的里程碑作品之一。

《都柏林人》背景设定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故乡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用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其中小说人物包括有逃学的男孩、死了亲人的老处女、思春的少女、狡诈的流浪汉等等。《都柏林人》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日常生活中平凡琐屑的事物,揭示了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对爱尔兰社会、民族和个人生活的“瘫痪”状态表现了蔑视与反感。

《都柏林人》曾被中国多个出版社及译者翻译为中文版本,被125位欧美重要作家票选为“二十世纪十大文学典籍”第五名,莫言读到最后一篇《死者》时,曾惊叹为“神来之笔”。

内容简介

《都柏林人》中,不同篇目的内容,似乎都可以用正数第二篇小说的题目《一次遭遇》来概括:《阿拉比(Araby)》,杂货市场的一次夜游;《两个浪汉》,都柏林街道的一次夜游;《死者》,一次宴会的前前后后。《都柏林人》的人物,形形色色,有逃学的男孩、死了亲人的老处女、思春的少女、狡诈的流浪汉等等,他们行走于都柏林这座城市,感谢微不足道的事情,与此同时,感到孤独、蠢动或者绝望。

创作背景

《都柏林人》从1904年开始创作,曾被22家出版社退稿,前后历经9年挫折;1905年,詹姆斯·乔伊斯与伦敦的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签下出版合同,但书商要求他删除或修改某些段落,原因是排字工拒绝排印,乔伊斯拒绝,于是书商退还书稿。1909年他和都柏林的出版商芒赛尔兄弟签定出版合同,但不久又传出修改的要求,这次乔伊斯接受了出版商的所有条件,只求尽快付梓,但是到了出版的最后一刻,出版商还是毁了版。1914年在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帮助与推荐下终于又由原来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将书出版,《都柏林人》半年内仅卖出六本、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一本都没卖出。出版后竟有民众用焚书来表达其愤怒。

作品鉴赏

主题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这个故事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强调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弥漫于整个爱尔兰社会的麻不仁、死气沉沉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被乔伊斯定义为“瘫痪”(瘫痪),精神瘫痪这一主题在乔伊斯的作品中集中表现在宗教瘫痪、政治瘫痪、情感瘫痪、心理瘫痪4个方面。笔者将探讨的是《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主要表现在爱情的幻灭、婚姻的禁以及交流的障碍。爱尔兰人的情感瘫痪在《都柏林人》中得到了最直接和最具体的体现,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深人到人物灵魂和意识的最细微之处,真实地再现了爱尔兰人或者说现代人情感世界的瘫痪状态。

故事

《都柏林人》的故事围绕着詹姆斯·乔伊斯的“顿悟”(一个角色经历生命改变的自我理解或启示的时刻)的概念和“瘫痪”(乔伊斯认为爱尔兰民族主义使文化停滞不前,将都柏林置于倒退运动的核心)的主题。这部集合的前三个故事由儿童角色讲述,而随后的故事则以第三人称写成,涉及越来越年长的人们的生活和关注,符合乔伊斯将集合分为童年、青春期、成熟和公共生活的划分。《都柏林人》中的许多角色后来在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以次要角色出现。

手法

《都柏林人》中,詹姆斯·乔伊斯没有多少心理描写,更没有繁复的“意识流”,多以白描为主,辅以精确的细节,灿烂的明喻,让这本小书显得轻盈,而这轻盈,绝非一片羽毛的轻,而是鸟儿起飞时的轻,举重若轻的轻。

象征

象征手法是一种叙述语言的弦外之音,是潜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去领会、去展开思维空间的一种技巧。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对象征主义艺术观念和手法的运用十分自觉并普遍。这一方面是因当时象征主义写作手法非常流行;另一方面是因他的第一部著作《室内乐》(诗集)曾屡遭出版商拒绝,出版万分艰难。而后《都柏林人》的出版更加困难,曾遭到40位出版商的出版拒绝,因其作品的真实内容冒犯了英国殖民当局和爱尔兰当局。在重压之下,不愿妥协的詹姆斯·乔伊斯不得不数易其稿,尽量避免直接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改用象征主义手法和“刻薄语体”,将现实隐藏到一个个生动的意象之后。在众多的象征意象中,“灯”意象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因为在集子15个短篇中,《阿拉比》《伊芙琳》《两个浪子》《无独有偶》《土》《纪念日在委员会办公室》和《死者》等多个故事都发生在晚上,在夜幕笼罩下,路灯、煤气灯等“灯”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统一性

作品内在的统一性是《都柏林人》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小说在背景、结构、语体和技巧上充分展示了这种统一性。首先是小说背景的统一性。在《都柏林人》中,十五篇小说全部以作者的家乡都柏林为背景,深刻揭示了这座城市在世纪交替之际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在詹姆斯·乔伊斯看来,这座具有十分狭隘的地方观念的普通城市不仅反映了弥漫于爱尔兰社会的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在西方世界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我想还没有一位作家向世界展示过都柏林,“都柏林人”这一称呼对我来说具有某种意义。”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一直将目光锁定在他的家乡,既生动描绘了那里的街道、集市、教堂、学校和酒吧,也深刻揭示了各种各样的都柏林人与僵死和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在经历失败后他们的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同时,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都柏林是二者的共同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统一性,显示出作品的独特之处虽然《都柏林人》有十五个单独的短篇小说构成,但却丝毫不影响它显示出作者的巧妙设计和精心安排。乔伊斯这样阐述他的艺术设想:“我试图按以下四个方面来描述这种瘫痪: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社会生活。这些故事都是按照这一秩序编排的。”《都柏林人》的第一组“童年期”包括《姐妹们》《偶遇》和《阿拉比(Araby)》三篇小说。在第二组“青春期”中,含有《伊芙琳》《车赛之后》《两个浪子》和《寄宿公寓》等四篇小说。第三组“成年期”也有四篇小说:《一朵浮云》《无独有偶》《土》和《痛苦的往事》。第四组“社会生活”由《常青藤日》《一位母亲》和《圣恩》三篇小说组成。上面四组作品形成三、四、四、三的格局,显得匀称而和谐。《死者》是最后一篇,即是全集的结局,也是对全部作品的归纳和总结,使整部作品光彩焕发、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结构和布局清楚地显示出:在爱尔兰瘫痪的阴影笼罩着人生的各个阶段,严重摧残了男女老少的心灵,没有人能够从中逃脱。以人物年龄模式(theagepattern)为基础的框架结构,不仅使整部作品前后关联、结构严谨,还让全书构成一个卓越的整体。

风格

在讨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时,经常处于前沿的是两种类型的评论家:“现实主义者”和“象征主义者”。现实主义者认为《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作品中最简单的,这经常导致他们忽视了这部作品的革命性质。而象征主义者则忽略了乔伊斯符号背后的叛逆意义。虽然有些人选择只支持一方,但其他人认为《都柏林人》完全违背了任何形式的刻板印象。由于没有明确的主题统一性、情节逻辑或结局,乔伊斯阻止了任何决定性的批评分析。正如索尼娅·巴西奇所说,这本书“不仅应该被视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杰作,而且应该被视为詹姆斯·乔伊斯成熟作品中的现代主义结构的重要一环。”

有人认为《都柏林人》中的叙述者很少进行中介,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描述有限,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叙述者的隐形,叙述者看到而不是告诉。虽然有些人指出乔伊斯使用自由间接话语来理解他的角色,但他经常以一种模糊化他的角色的可靠性的方式来掩盖他们,这使得任何形式的分析都变得非常困难。正如理查德·埃尔曼所说,“乔伊斯通过宣称无关紧要来宣称重要性。”他的角色的个性只能被观察到,因为它们没有被明确告知。

这部集合按时间顺序进行,从青年的故事开始,逐渐年长,最终以“死者”告终。

强调了都柏林的具体地理细节,包括道路名称、建筑物和企业。詹姆斯·乔伊斯坦言,他的角色和地点都是基于现实的。由于这些细节,至少有一家潜在的出版商(莫恩塞尔和公司)因担心诽谤诉讼而拒绝了这本书。

乔伊斯将这部集合称为“一系列小史诗”,暗指面包和葡萄酒的转化为基督的身体和血。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唯一使用引号标记对话的作品。他在手稿中没有使用引号,并明确要求排除它们,但格兰特·理查兹否决了他的要求。

作品影响

《都柏林人》以乔伊斯的故乡都柏林为背景展开描写,以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成功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爱尔兰的社会现实。《都柏林人》也是詹姆斯·乔伊斯决心告别传统,走上文学实验与革新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乔伊斯认为,要改革传统小说,最初的实验必须从短篇小说开始。在创作技巧上,《都柏林人》体现了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其艺术风格接近于当时著名的法国作家莫泊桑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因此,庞德才这样评价《都柏林人》:“我可以放下一篇优秀的法国小说,随手拿起一篇乔伊斯先生的小说而不会觉得自己好像受到了蒙蔽。”《都柏林人》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的一些篇章更是属于英语短篇小说中的一流作品。时至今日,《都柏林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在文学界已获得普遍的认可。

作者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诗人、作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芬尼根的守灵夜》和《都柏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三部作品均入选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一百本优秀英文小说”。乔伊斯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但他一生坚持文学创作,终成一代巨匠。

出版历史

从1905年詹姆斯·乔伊斯第一次向出版商提交手稿到1914年这部书最终出版(6月15日),乔伊斯一共向15家出版商提交了18次。伦敦的格兰特·理查兹出版社同意在1905年出版这部书。然而,它的印刷商拒绝排版其中的一篇故事(“两个绅士”),理查兹开始催促乔伊斯删除其他一些他声称印刷商也拒绝排版的段落。在抗议之下,乔伊斯最终同意了一些要求的改动,但理查兹最终还是退出了交易。乔伊斯随后将手稿重新提交给其他出版商,大约三年后(1909年),他在都柏林的莫恩塞尔和罗伯茨找到了一个愿意出版的候选人。发生了类似的争议,莫恩塞尔也拒绝出版这部集合,甚至威胁要起诉詹姆斯·乔伊斯已经发生的印刷成本。乔伊斯提出如果印刷厂把印张交给他并允许他在其他地方完成工作并分发这本书,他愿意自己支付印刷成本,但当他到达印刷厂时,他们拒绝交出印张,并在第二天将其焚毁,尽管乔伊斯设法保存了一本副本,他通过诡计获得了这本书。他又将手稿提交给其他出版商,1914年格兰特·理查兹再次同意出版这本书,使用了从莫恩塞尔保存下来的样张作为底稿。

衍生作品

休·伦纳德将六个故事改编成了《都柏林一号》,于1963年在都柏林盖特剧院上演。

1987年,约翰·休斯顿执导了《死者》的电影改编,由他的儿子托尼编剧,他的女儿安杰丽卡·休斯顿出演康罗伊夫人。

1998年10月,英国广播公司广播4台播出了各种作家对“痛苦的案例”“赛后”“两个绅士”“寄宿家庭”“一缕云”和“同行者”的戏剧化改编。系列节目以“死者”的戏剧化改编结束,该节目于1994年首次播出,标题为“遥远的音乐”。这些广播节目还伴随着夜间删节版的其他《都柏林人》故事的朗读,从“委员会的常春藤日”开始(由T·P·麦肯纳朗读两部分),然后是“姐妹们”“一次相遇”“阿拉比”“伊夫琳”和“黏土”(由巴里·麦格文朗读)。

1999年,丹尼斯·科特尼执导了《阿拉比》的短片改编。

2000年,托尼奖获奖音乐改编的《死者》首次上演,由理查德·纳尔逊和肖恩·戴维创作,纳尔逊执导。

2012年4月,斯蒂芬·里亚在爱尔兰国家广播电台第一台朗读了《死者》。

2014年2月,斯蒂芬·里亚在英国广播公司广播4台的“睡前读物”节目中分20个13分钟的片段朗读了全部15个故事。

2014年7月,爱尔兰演员卡尔·芬尼根发布了《两个绅士》的现代改编短片。芬尼根与达伦·麦格拉思共同编写了剧本,并担任了该片的制片人、导演和科利的角色。

参考资料

乔伊斯,J..www.zgbk.com.2024-03-29

《都柏林人》:展现都柏林人广阔又真实的生活横切面.今日头条.2024-03-29

都柏林人.豆瓣读书.2024-03-29

豆瓣.豆瓣.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