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神木

神木

《神木》是刘庆邦所著的中篇小说,于2000年10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

《神木》讲述了两个专门以谋财害命为生的人,唐朝阳和宋金明,在火车站诱骗老实巴交的打工者同行去煤矿打工,对矿长谎称和被骗者是亲戚,而后就会在黑暗的矿井下面把被骗者杀害,用人命来向矿长索赔金钱。在这样谋害了打工者元清平之后,他们又诱骗了寻找父亲的少年元凤鸣,而元凤鸣恰好就是元清平的儿子。结果打算杀害元凤鸣的两个人,却起了内讧,死在了矿井下面,元凤鸣得以逃脱的故事。

《神木》以生活在中国底层社会的矿工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农民矿工赵上河在人性的善与恶之间的挣扎与困斗。小说通过对赵上河性格矛盾和心理冲突的细腻描写,表现了对人性中的善良的呼唤与渴求。《神木》曾获得第七届《十月》文学奖、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和优秀中篇小说奖。2003年4月15日,根据《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在中国香港上映。《盲井》获得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刘庆邦在《中国煤炭报》副刊部做主任时,煤矿上诞生了一种残忍的作案手法,作案人把受害人拐骗到矿下杀害,伪装成矿难事故,并以死难者家属的身份向矿上讹诈赔偿。被诱骗的对象,俗称“猪仔”。“杀猪仔”在全国各地的黑煤窑中一度猖獗,几近“产业”。辽西发生“杀猪仔”大案时,刘庆邦所在的报纸去了两位记者,写了五千字的长篇通讯发在报纸上。刘庆邦觉得震撼,就以此为素材写了中篇《神木》。

内容情节

《神木》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北方矿区的故事。在一个小型火车站,唐朝阳(真名李西民)和宋金明(真名赵上河)正物色他们的下一个点子。点子是他们的行话,指的是合适的活人。他们一旦把点子物色好了,就把点子带到地处偏远的小煤窑办掉,然后以点子亲人的名义,拿人命和窑主换钱。这项生意他们已经做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可以说做一项成功一项。他们物色好了一个点子元清平,唐朝阳给元改名为唐朝霞,认作亲哥哥,带着他走进了深山里的小煤窑,在取得窑主信任后的第四天,唐朝阳在井下用镐敲碎了他的脑袋,用元清平的命换来了三万块钱,然后和宋金明拿着用别人的命换来的钱回家过"肥年"去了。

春节后,唐朝阳改名张敦厚,宋金明改名王明君,二人又一次合作,这一次,他们物色到的是元清平十七岁的儿子元凤鸣,王明君给他改名王风,认作侄子,等他们到达深山,发现了元风鸣是元清平的儿子后,担任此次杀人任务的王明君却无论如何下不了手。或许是人性没有完全混灭,或许是元凤鸣激起了他的父爱,最后,他在与同伙的争吵中失手打死了对方,他叮嘱元凤鸣"说是冒顶砸死的,跟窑主要二万块钱,你就回家好好上学,哪儿也不要去了"然后在矿井下自杀。

小说的情节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悬念和伏笔打得很牢固,而且不动声色,对话和细节的处理都十分真实而精确,读来有一种画面感,好像真的看见两个谋财害命的恶魔一步步走向害人害己的深渊。小说着重表现在那个黑暗的矿井下面所进行的人性拷问,暗喻在一个传统伦理道德和惩戒力量双重缺席的黑洞里,底层社会的挣扎、欲望和罪恶。小说的结尾,其中一人瞬问的良心发现,让即将将窒息的心灵有了些许气息,这是能看到的暗无天日的黑煤窑里唯一一丝光亮。

角色介绍

唐朝阳

(真名李西民,后又化名张敦厚),作为骗子之一,他的化名与他的行为形成一种鲜明的反讽,第一次行骗的化名"朝阳"本是早晨的太阳向往光明之意,然而李西民却是在不见天日的黑地下做那种最见不得光的肮脏之事。而在第二次行骗中,他化名"张敦厚",敦厚"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老实善良,然而他冷酷如蝎,对十七岁的小孩都能痛下杀手。

元清贫

"清平"的谐音是"清贫"暗示着元清平这一守法良民家境拮据的困境。他在被骗之后的化名"朝霞 是一种短暂存在但又无限美好的事物,这短暂的朝霞暗示着淳朴善良的元清平即将到来的死亡。

元凤鸣

"凤鸣"可以是孤凤悲鸣之意,隐喻的是小元丧父的悲惨境遇。而他被骗之后的化名"风"是无根无着没有落足之地的事物,暗示着元凤鸣最后既没找到父亲,又没挣到钱,可是也不想回家,只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继续流浪的悲惨结局。

宋金明

(真名赵上河,后又化名王明君),名的影响,因而前后反差极大。第一次案件中他的化名为“金明",谐音是"精明"。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他的行动的确体现着一种冷酷而现实的"精明",而第二次案件中他的化名为"明君"字面意思是"贤明的君主"暗指有道德的人。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明白了事理的君子"暗示他在与元凤鸣相处的过程中人性之善逐渐占据上风最后救了元凤鸣。从赵上河的身上能看出化名还透视着他们的内心与精神活动。在外出作案的时候,赵上河他们全部使用的是化名,只有在回到家乡之后,他们才回归自己的真名,他们试图通过真名的回归忘记煤井之下的罪恶,并以此来逃避潜在的法律追捕。隐约能觉察到,他们试图把自我割裂为多个不同的角色。名称的转换即意味着角色的转化,名称的的弃置即意味着罪行的掩埋。化名和他们的罪恶是紧密相过连的,而他们竭力将这化名从记忆中抹去,仿佛能金蝉脱壳、重获新生。

主题思想

人性之恶

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同一种身份,即农村的外出务工者。他们迫于生计的艰难,背井离乡、背着行囊游走于各个煤矿单位,辛勤劳动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还会被无情自私的窖主坑害。唐朝阳和宋金明也是这样的身份,但一直赚不到钱,偶然机会干起了打闷棍的买卖。二人在顺利完成了第一桩生意后,可谓是成了真正的"地下工作者"。经过一系列事件之后,留下的只有对生命的漠视和生命结束时的泰然。生命在人性泯灭了的二人的眼中经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唯一考量的尺度就是金钱。《神木》对人性中的"恶"的生动细致的描述,唐宋二人真假面目频繁转换体现的淋漓尽致。

人性之善

元凤鸣完全不同于唐宋二人,他不谙世事、纯洁善良。迫于家境贫寒,他早早就外出务工。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是作为个体人的一个道德尺度,是小说中至善任务的代表。作家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年幼青涩却又厚道真诚、淳朴善良的形象。洁性的拯救。经历一系列事情之后,元凤鸣尽管离罪恶之线很近,但仍能坚守自己。很显然,人性之善是本文着力彰显的一种意义。

善恶交替

王明君作为张敦厚的同伙,也是一个噬钱如命的变异人,为何在最后他又会杀死张敦厚(遇到第三个点子后唐朝阳改的姓名)后自杀,这样的约结局并非一蹴而就,王明君由恶向善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了。在第四庄生意中,对象元凤鸣是个孩子,作案者王明君内心起了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波澜,作案者张敦厚同他在思想方面出现了分化。所以,俩人开始别有用心地设计对方,本是"志同道合"的搭档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虽然促成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证实,王明君的人性开始复苏了。这个彷徨于善恶两极之间的灵魂在内外力的综合作用下,开始由"恶"向"善"转变,但其程度是有节制的,如同人类进化的过程,懵懵懂懂,但持续不断。

艺术特色

布局

亲属的名义骗取抚恤金。全文56000字,文章的开始,用了25000多字,将近一半的笔墨来写点子元清平的被害过程,在设置了悬念的同时,让读者明白了谋杀的过程,紧接着又引出下一个"点子"元凤鸣。这一次,宋金明有了犹豫,不知是良心的发现还是什么原因,他一直拖延下手的时机,这更加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吸引着读者期盼的目光。就在作者边陈述这个"小点子"的善良与纯真的本性,读者边猜测这个"小点子"最终会是什么命运的时候,故事转入井下,漆黑中,一门心思只为钱的唐朝阳一镐头砸向同伙宋金明,谁让宋金明挡了他的财路呢。而就在他准备再举起镐头敲向元凤鸣的脑壳时,宋金明挣扎着用镐头砸向唐朝阳,不知所措的元凤鸣拼命向外跑,逃出了漆黑的煤井,转瞬间,听到矿井里有爆炸的声音,两个杀人凶手都埋在了矿井里。读到这里,读者可以大松一口气了,恶的势力被瓦解消除了,善的化身被拯救了,宋金明放弃了最后生还的机会,与唐朝阳同归于尽,也最终完成了他的由恶向善的转化。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作者还有惊奇给读者,宋金明临死前告诉元凤鸣以死者亲属的身份向矿长领取抚恤金,可是,元凤鸣没有这样做,而是说了实话,也就没有得到抚恤金,仅几百元的路费就被矿长打发回家了。

读到这里,读者会替元凤鸣惋惜,也会痛骂矿长吃人不吐骨头的嗜血本性。其实,这正是全文的一个点睛之笔,是作者有意留给读者的一种纯真、善良、质朴的回味。此时,可以想通"神木"的由来了:"是大树老得变成神了,在地下埋藏多年,变成神木了。"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超越于现实之上,那是神的力量,高悬于人的灵魂之上,邪恶终究是要被惩罚的,良善终究是要得到自由的。也许,小说中的未金明已经预感到了这种神的力量,所以他会不断地跟自己、跟外界斗争,在欲望与人性的泥淖中挣扎,在谋杀了元清平后,他会在回乡之后志忑不安,甚至心惊肉跳,饱受着惊悚的折磨。尚未泯灭的人性令他感到灵魂的颤抖,而欲望的罗网又笼罩在他的头顶让他难以自拔,就这样,在犹豫间,他内心深处在不停地矛盾冲突;他与被邪恶、贪婪的魔性缠绕的同伴--唐朝阳,也产生了外在的矛盾冲突,两种冲突推进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因此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让读者期待着究竟是否跟上一个点子的结局相同。

人物塑造

小说还把写唐朝阳的凶残、狡诈、贪婪描写的十分生动形象。例如在把点子元清平带到矿上后,对点子表现出胜似亲兄弟的关心、照顾,表演出一场充满亲情味的戏剧场景,这样点子就更死得不明不白了,窑主也会跟着他们的思路进到戏里出不来。又如,在车站附近钓点子时,碰巧遇到了"同行",于是他决定将计就计,判断一下那个家伙究竟是不是钓点子的,看他钓点子有什么高明之处,不妨跟他比试比试。结果唐朝阳几句话就击败了对方,对方以为自己计谋败露,吓跑了。唐朝阳发现点子鞋里藏着钱后,并不急于揭穿,而是等到点子死后再掏出来,自己好独吞,等等。

如此几个细节,将唐朝阳狡诈、贪婪的性格刻画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想来是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能够贴近生活去写人,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宋金明向善的醒悟与唐朝阳的恶形成鲜明的对比。宋金明对妻子儿女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面对父老乡亲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虚和内疚。例如,写宋金明回家过年,路上遇到了村里乡亲,"他心情有些紧张,脸色发白,头上出了一层汗"。夜里跟妻子将钱藏起来,妻子问他怎么又挣这么多钱时,却不知一句话正触及了他内心深藏的恐惧和隐痛,他边骂妻子"你嫌我挣钱多了......我在外面辛辛苦苦干活......我累死累活图的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个家。连老婆都不相信我,我活着还有啥意思!,边呜呜哭了起来。再如,听说村里赵铁军出门打工一直没回来,家里孩子因为交不上学费面临辍学时,他马上让妻子借给这位赵家嫂子四百元钱,好给孩子交学费。当搭档找来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点子并得知小点子外出打工的原因一是没钱交学费而上不起学,二是要寻找外出打工八个多月却查无音讯、过年都没回家的父亲时,宋金明动了侧隐之心,他不忍心再干下去,对小点子说:"其实你不应该出来,还是应该想办法借钱上学。你这一出来,学业就中断了"。当同伙丧心病狂催促他动手时,宋金明以各种理由拖延动手时间,直到最后时刻用生命保护了"小点子"元凤鸣。

元凤鸣是小说中至善的人物形象代表。小说将小点子元年幼、青涩、善良写得生动、真实。写他善良,为了给妹妹交学费、为了寻找爸爸,凤鸣放弃学业,肯吃苦,不怕累,毫无防备之心地跟两个杀人凶手去做矿工;写他年幼:"他唇上虽然开始长胡子了,但胡子刚长出一层黑黑的绒毛,显然是男孩子的第茬胡子,还从来没刮过一刀。小伙子的目光固定地瞅着一处,不敢看人,也不敢多说话";在矿工的大洗澡堂子里,他对自己的私处暴露感到害羞,面对其他矿工的打趣和下流挑逗,他表现出极度的恼火、愤怒。

寥寥几笔,便写出了凤鸣的青涩与单纯。作者立足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让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仿佛活生生再现在面前。这源于作家多年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也源于作家深入细微的观察和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人物语言原生态

所谓原生态语言,是指作者所用的叙述话语以及文中的人物对话与人物性格相一致,作者不用刻意加工,人为修饰,而是自然地将人物生活中的原始语言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作者也很善于处理细节描写。例如写宋金明对点子的观察:"目标下了售票厅门口的水泥台阶,看见脚前扔着一个大红的烟盒,烟盒是硬壳的,看上去完好如新。目标上去一脚,把烟盒踩扁了。他没有马上抬脚,转着脖子左右环顾。大概没发现有人注意他,他才把烟盒捡起来了。他伸着眼往烟盒里瞅,用两个指头往烟盒里掏。当证实烟盒的确是空纸壳子时,他仍没舍得把烟盒扔掉,而是顺手把烟盒揣进裤子口袋里去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缺钱和急于挣钱的人物形象。又如:"目标把一只背在肩上的铺盖卷放下来了,他的铺盖卷也是用蛇皮塑料袋子装的。

作品鉴赏

通过对《神木》的解读,不难发现,作者除了从揭露、批判底层存在的人性之恶和倡导人们扬善弃恶这两方面对底层作人文关怀之外,从中还可以看到现代性对底层人民观念的影响,现代社会的过度物欲化带给人性的戕害。在市场经济时代,商业文化如日中天。商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网络的力量无形地给人们传播现代性金钱观念。人们以富为美,爱钱,向往挣大钱,过有钱人的生活,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有钱。"做个有钱人"或者"嫁个有钱人"已成为很多人的人生信仰与支柱,许多人的人生在这种现代性观念的影响下进入一种麻痹、麻木的状态。比如今天的充满诱惑的广告,其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言说方式,一种制约人的意识的不可选择的"选择"。

商业影视广告在制造新神话的同时,使贫富差异越来越大,奢靡与饥馁对立越来越明显。对这种新意识话语的解读,必然使不同消费阶层的差异和冲突明显化,使人类共同富裕的承诺在当下的消费巨大反差中,演绎成一种"钱就是权"的世界人生分裂的对峙图景。消费的现代性话语通过传媒而上升为大众的显意识,人们一旦误认为钱是生命的唯一意义所在时,价值的混乱就不可避免。《神木》中的那两个骗子就是在这样的现代性观念和消费观念下越陷越深,对金钱永无休止的欲望与追逐越来越激烈,为了取得自身利益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作为代价,疯狂、盲目地朝金钱的方向奔去,最终犯下了滔天大罪。

此外,小说中,刘庆邦把人性之恶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更令人心惊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如果说在生存的最边缘铤而走险还可能原谅的话,那么,《神木》中两个杀人犯在犯罪和劳动谋生之间选择以他人生命换取钱财,就不可得到人类的宽恕。"贫穷是罪恶的起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这个罪恶故事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失衡,对金钱的崇拜和渴求泯灭了人类的良知。"四这个故事虽取材于真实的题材,然而作者并没有停滞于真实案件的简单描述,而是从故事的表层进入到多层面的人性开掘,刘庆邦突破了人性善和人性恶中静止、单一的层面,将人性引向动态的发展变化中进行审视。

小说中的人物,从空间来看他们处于地面之下的矿井,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从社会阶层来看,他们身处底层,没钱没权。刘庆邦作品里一贯的农民和矿工,大多是一些让人同情的底层形象,而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却从善良的农民变成一个血腥残忍的杀戮者。是什么导致他们走向人性丑恶的极端,在这篇小说中就一个字--"穷"。贫穷使他们丧失了做人的本性,为了一己之利,将他人的生命视为道具。

出版信息

收录《神木》的书籍。

衍生作品

《神木》被导演李杨改编成电影《盲井》,该片是由王宝强李易祥王双宝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03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首映,4月15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所获荣誉

作者介绍

刘庆邦,男,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红煤》《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部。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参考资料

神木.豆瓣读书.2024-06-24

《神木》.中国作家网.2024-06-24

【江苏】颜练习 | 震撼人心的时代杰作 ——重读刘庆邦的中篇小说《神木》.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4

盲井.1905电影网.2024-06-24

“老实作家”刘庆邦:《盲井》原著作者,四十年书写煤矿.新浪网.2024-06-24

神木.豆瓣读书.2023-12-12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2024-06-24

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文联网.2024-06-24

作家人气榜 | 《梧桐风》(刘庆邦).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