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重
张养重(1617年—1684年),字斗瞻,号虞山,又号虞山逸民,晚号椰冠道人,淮安府淮安区(今淮安)人。他是明清之际的诗人,被誉为淮安清代诗坛的第一人,被时人称为“张山阳”。张养重以其坚贞的人格与高洁的诗品受到当时名流如王士祯、阎尔梅、杜溶等的高度赞扬,以及后来学者的敬仰。然而,由于《古调堂集》流传稀少,使得这位享有“海内才名四十年”的诗坛名家鲜为人知,成为一件遗憾之事。
人物经历
家庭背景
张养重出生于一个行伍世家,家族自明代初期以来一直显赫,直到其父张宪光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获得恩贡后,也曾担任梧州市府通判。张家原本拥有大片土地和众多奴仆,但由于张宪光的刚直不阿,拒绝向权势低头,辞官后家庭逐渐衰落。张养重自幼专注于儒家学业,对家族财产的损失漠不关心,专注于读书和创作诗歌。
早年生涯
张养重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太学生,也就是明朝灭亡前一年。第二年,他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七岁,正值青年时期,充满活力和抱负。
清代生活
清朝建立后,张养重选择隐居避世,坚持终身不仕。他在顺治,除了与阎再彭一同三次前往镇江市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淮安市。最初居住在新城的旧宅,但在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占领新城后,他被迫搬离,迁居到城北的祖田营居。不幸的是,次年运河决堤,洪水淹没了他仅有的一点土地和住所。为了逃避新政权,张养重带着母亲、妻子和孩子搬到城南二十里的白马湖畔,住进了阎再彭修建的三间饮牛草堂。在那里,他忍受着贫困和痛苦,度过了一位亡国遗民的生活。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不久之后,白马湖地区遭受频繁的水灾,饮牛草堂也被淹没。无奈之下,张养重只得向朋友借钱,在城内的驸马巷红板桥西购买了一座草屋,让家人再次搬迁进城。尽管经历了多次挫折,他的经济状况日益困难,难以维持生计。
文学贡献
张养重与乡人阎修龄、靳应升共同发起了具有复明意蕴的诗社——“望社”,并长期担任主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二十年以上。他的诗歌风格缠绵凄恻,体现了古代诗人的遗风,因此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主要作品集名为《古调堂集》,由其子张钦世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整理出版。
参考资料
张养重.张养重.2024-09-17
阎修龄.阎修龄.2024-09-17
古调堂集不分卷.古调堂集不分卷.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