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是顾犇于2010年撰写的图书,分别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选编的文章是作者从业以来的图书馆学论文选编。《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的主题是信息资源建设,是作者一直从事的工作领域。作者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年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精湛的外语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反映了作者对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前瞻性思考,此外,也为图书馆界同仁了解世界、深入探讨、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图书目录
1.“中国应有自己的在版书目──中西比较与设想”,《中国出版》杂志,1991年第9期,第54-55页;约3.5千字。
2.“各种出版媒介的比较──书本、缩微出版物、联机检索和只读光盘”,《中国出版》杂志,1991年第10期,第57-59页;转载于《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二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2年,第288-292页;约5千字。
3.“浅论西文图书采访中的信息来源和图书补订方法”,《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8月号(创刊号),第61-67页;转载于《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152-160页;与赵维如合撰,约11千字。(本文于1992年9月获”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庆八十周年学术论文征文”三等奖)。
4.“亚洲图书在澳大利亚”,《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年6月号(第1-2期),第127-133页;约12千字。
5.“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和工资待遇”,《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3月号(第1期),第91-101页;约18千字;转载于《当代管理艺术文集·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6.“澳大利亚中国问题研究概况”,《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10月号),第89-95页;约12千字。
7.“北京图书馆西文图书馆藏特点及采选工作”,《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3月号(第1期),第18-24页;约12千字。
8.“《论语》在海外的传播”,《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6月号(第2期),第101-106页;约10千字;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B5》(《人大剪报》),1999年第8期,第115-120页。
9.“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概况”,《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9月号(第3期),第125-130页;约8千字。(被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G9》,1999年第12期。)
10.“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9月号(第5期),第42-45, 76页;约9千字。
11.“信息产业和图书馆学业职业道德准则问题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年3月号(第2期),第27-31页;约8千字。(被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G9》,2001年)
12.“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编工作自动化的历史和展望”,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年第2期(4月),第19-25页;约11千字。(被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G9》,2002年)
13.“静观中国书业及其走向──本刊记者就WTO与中国书业专题采访国家图书馆采选编目部副主任顾犇博士”,《出版经济》,2002年第4期(4月20日出版),第13-14页;约4千字。
14.“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访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年第4期(9月),第32-36页;约7千字。
15.“图书折扣与图书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全面分析市场 实现多方共赢:[图书馆采购市场规范化论坛,2005年7月22日,桂林市]),《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8月5日,第B12版;约2千字。
16.“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以及国际编目界的热点问题”,《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9月5日,第B3版;约3千字。
17.“国际化环境中的图书采编工作”(国家图书馆第八次科学讨论会征文,2005年9月9日),《文津论坛——国家图书馆第八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8-45页;约8千字。
18.“应该实现书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我对可供书目的一些看法”,《全国新书目》,2005年第22期(11月15日),第8页;约2千字。
19.“《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及其最新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3期(7月),第56-60页;约8千字。(被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G9》,2006年第11期。)
20.“国际图联书目控制部和国际书目控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7月号(第4期),第80-82,86 页;约7千字。
21.“《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国际编目原则》之间的异同”,《IFLA编目原则 : 迈向国际编目规则, 4 : 第四次国际图联国际编目规则专家会议报告书, 韩国, 首尔, 2006》 / 巴巴拉·B·蒂利特, 李在善, 安娜·卢佩·克里斯坦编 -- München : 千克 Saur, 2007. (IFLA Series on Bibliographic Control ; Vol. 31). Germany : K.G. Saur, 2007. PP. 415-424 (English version); pp. 425-438 (Chinese version: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国际编目原则》之间的异同); pp. 439-454 (Japanese version); pp. 455-467 (Korean version).
22.“编目的是与非”(笔名:书精),《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7年1月18日,第C13版;约2千字。
23.“FRBR和CIDOC CRM知识本体之间的协调工作”,《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2期(2月,总第33期),第39-42页;约8千字.
24.“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名称规范工作的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3期(7月),第39-44页;约1万字.
25.“IFLA的7个印象”, 《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7年9月5日,第C7-C8版;约4千字。
26.“文献编目领域中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4期,第74-75页;约4千字。
27.“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与王洋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3期(总第65期),第72-74页;约6千字。
28.“《牛津英语词典》评介”,《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6月号(第1-2期),第137-141页;约7千字。
29.主要论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