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重组
遗传重组是指在不同亲本的基因连锁群之间产生的交换现象,这种交换形成了新的连锁群组合,产生了具有重组性状的新个体,即重组体。
原理
遗传重组的发生主要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当具有两套或多套同源染色体的真核生物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会发生交叉,导致基因重组。此外,一些微生物如霉菌,在其体细胞中也能够发生重组。对于原核生物而言,它们以单一的核酸为基因组,因此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亲本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会直接交换,形成重组体。无论哪种情况,都遵循连锁基因之间的距离和交换频率的比例关系,这使得可以通过测量杂交后代中重组体的频率来确定基因的相对位置。
应用
遗传重组的研究方法是遗传分析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一方法可以绘制基因的连锁图。在病毒和细菌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也可能发生重组。例如,噬菌体的基因组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形成原噬菌体,随后原噬菌体可以从宿主染色体中分离出来,或者保持原有的噬菌体基因组状态,或者在分离的同时携带一部分宿主染色体。无论是高等生物还是低等生物,重组的本质都是由两个亲本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之间的交换引起的。尽管如此,重组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两种主要理论解释重组的过程:模板选择模型和断裂愈合模型。其中,断裂愈合模型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被认为是重组的基本机制。然而,具体细节上,模板选择过程的作用也不应被忽视。
参考资料
枯草芽胞杆菌细胞间遗传重组特性的基本研究.掌桥科研.2024-10-31
浙江在水稻遗传重组研究领域取得进展.掌桥科研.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