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耐梅盖特母龙

耐梅盖特母龙

耐梅盖特母龙(学名:Nemegtomaia)是一种生活在蒙古白垩纪晚期的偷蛋龙科兽脚亚目恐龙。它的正模标本于1996年被发现,并在2004年被命名为新属新种。耐梅盖特母龙的属名最初是Nemegtia,但由于已有一种介形亚纲使用了这个名字,所以在2005年更名为Nemegtomaia。属名中的"Nemegt"取自发现地的耐梅盖特盆地,而"maia"意为"好妈妈",象征着偷蛋龙科会孵育它们的蛋的事实。种名是为了纪念古生物学家瑞钦·巴思钵(Rinchen Barsbold)。此后,又发现了两个额外的标本。

耐梅盖特母龙的身长估计为2米,体重约为40公斤。作为一种偷蛋龙属类,它可能长有羽毛。它的头骨深、窄而短,顶部有一个拱形的头冠。它没有牙齿,嘴喙类似鹦鹉,腭上有一对牙齿状突起。它有三只手指,其中第一指最大,长有强壮的爪子。耐梅盖特母龙被归类为偷蛋龙科中的河源龙亚科,是该类群中唯一已知具有头冠的物种。尽管曾有人假设偷蛋龙科是一群不具飞行能力的鸟类,但普遍认为它们是一群非鸟类恐龙。

一具耐梅盖特母龙标本被发现时坐在可能呈环状排列的蛋上,并将双臂环抱在周围。这些蛋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但根据测量,在完好时宽约5至6厘米,长约14至16厘米。这个标本发现于沉积相地层,表明它们喜欢在靠近河流的地区筑巢,那里提供了柔软、多沙的基质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它们可能通过将尾羽和翼羽覆盖在蛋上来保护它们。标本的骨骼已被皮科昆虫啃食。目前尚不清楚偷蛋龙科的食性,但它们的头骨与其他被认为是植食性动物的头骨非常相似。耐梅盖特母龙的化石来自耐梅盖特盆地的西戈约特组,该地区被认为同时具有干旱和湿润的特点。

简介

耐梅盖特母龙目前已发现相当完善的化石与头骨。研究人员在2002年将这个头骨归类于雌驼龙属。之后,耐梅盖特母龙被归类于偷蛋龙亚科,可能是葬火龙的近亲。

科学分类

种:巴氏耐梅盖特母龙N. barsboldi

(Lü et al., 2004) (模式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