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郭静云

郭静云

郭静云,历史学博士,专注于中国上古及先秦文化研究,具有二十余年的研究、教学、田野考古与博物馆工作经验。她的研究领域涵盖考古、艺术、文献和古文字互补考证等方面。郭静云现任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并曾担任广州中山大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

人物经历

郭静云于1989至1993年在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世界古代文明文化,研究方向为中国上古文化。在攻读硕博士期间,她曾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北京大学访学和进修,并参加黑海考古队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考古发掘。2007至2008年,郭静云任职于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自2008年8月起,她在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担任副教授、教授,并于2012至2015年间受聘为广州中山大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

个人作品

中文论著

专著

期刊论文

不定期的学刊论文

严格审查制度的学术专书论文

真实发表的会议论文集

网络发表

会议论文集

外文论著

专著

期刊论文

论文集论文

会议论文集论文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郭静云认为,《道德经》等先秦文献表达了“三生万物”的概念,这种三元观为万事万物造化之规律,是先秦自然哲学的核心观念。战国末期以后的文献中的造化三元观均将阴阳二极与其二者之间的和气视为宇宙造化之端。然而,从出土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更早的不同于这种“阴、阳、和”的三元观,如在《恒先》中即为“恒先、或、气”。

她又指出,虽然《太一生水》和《恒先》的三元观没有用阴阳概念,但其思想基础却并没有不同,同样是表达了二元与其之间的相和过程。而且,无论哪种三元观,第三元都有相同的涵义,既表达相辅混合过程,亦涉及“气”概念,可见三元观之重点在于“两极和气”。

郭静云还认为,三元观是跨越哲学学派之整体文化核心概念,并非滥觞于战国自然哲学思想中,而是继承自上古的自然崇拜。

郭氏认为上古“中原”的概念,应指以大巴山脉大别山为西、东界的平原地带,北到黄河南岸,而南经江汉平原,直达澧阳和洞庭平原。

秦朝肖像艺术的形成

秦始皇陶俑,继承了墓俑传统,但同时用墓俑的“旧瓶”装肖像的“新酒”成为统一天下的英雄“功臣肖像”。在郦山附近所陪葬的秦始皇的武官、文官陶俑,各有个体的面貌。此一造形具体人物的目的有二:让此一帮助始皇统一天下的可靠禁军继续保护他的永生;使参与统一天下而保卫统一者的英雄永垂不朽,以纪念统一天下之大事。不过此种“纪念”并不是给民众看的“纪念馆”,而是用以祭告秦国先王神人。这两种目的,同样兼含丧葬信仰以及历史思想两种需求。由此中国文明便产生了肖像艺术。

学术贡献

郭静云的研究成果丰富,涉及多个领域。她对《道德经》等先秦文献中的“三生万物”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种三元观是先秦自然哲学的核心观念。她指出,战国末期以后的文献中的造化三元观将阴阳二极与其二者之间的和气视为宇宙造化之端,而出土文献中的三元观则有所不同。郭静云还认为,三元观是跨越哲学学派的整体文化核心概念,继承自上古的自然崇拜。

秦朝肖像艺术的研究中,郭静云提出秦始皇陶俑继承了墓俑传统,并通过具体人物造形的方式,使得参与统一天下的英雄得以永垂不朽。她的研究表明,这种肖像艺术的形成既包含了丧葬信仰,也蕴含了历史思想。

参考资料

郭静云:秦汉之前并无“中国”_文化_腾讯网.cul.qq.com.20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