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中国古代官位之一,始置于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意为得授仪“同三司”加号者与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的地位、礼制、待遇相同,并许以自己的名义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

东汉时期,车骑将军邓骘获受“仪同三司”,都亭侯吕布因功开府、待遇“仪比三司”,具备了开府仪同三司的雏形。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黄权因投奔曹魏,被曹魏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之名始于此。但这一时期并未形成惯例。

两晋时期,开府仪同三司作为职官被正式确立,其作为一种加官属于“位从公”,不能被单独授予,拥有与“八公”相同的俸禄、仪仗队、开府规模、僚佐官品级等特权。至隋朝建立初期,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正四品散官,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从一品,位次王、公。唐朝时期,为文散官第一等,也用作从四品上勋官。宋初为一品文散官,至赵顼元丰改制后,用为寄禄官,从一品,号称“使相”。

明朝时期,开府仪同三司被废用。清代称出任外省督、抚者为“开府”,但与魏晋南北朝“开府”辟召僚佐已非同义。开府仪同三司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逐渐完善的体现,其作用为确定官员班位、等级称号,方便后世在了解被授予者的身份、地位。

名称与形成

开府仪同三司是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由汉代的仪同三司和开府制度发展而带来。“三司”指三公,包括司空司马司徒,因其名称均含有“司”字而合称三司。《通典》记载刘恒汉章帝时期有“同三司”之名。东汉刘隆延平元年(106年)授予车骑将军邓骘“仪同三司”,是历史上第一位被记载授予仪同三司者。仪同三司意为虽其非三司之一,但其班位、礼仪等仪制与三公相同,但不得开府设置幕僚。

开府制度始于汉末,开府即开府辟召,被授予开府者可比照三公府的规模、品阶设置僚佐,并可自行选任掾属。汉末吕布因平董卓的功勋而得以开府,《三国志·吕布传》《后汉书·吕布传》《通典》等记载,吕布“假节、开府,如三公”“开府如三司”“仪同三司”“仪比三司”,即其仪礼待遇与三公相匹配。吕布的“开府”与“仪比三司”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开府仪同三司的雏形。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黄权因投奔曹魏,被曹魏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之名始于此。后孙吴将领孙壹投奔曹魏,命“开府辟召,仪同三司”,是最早记载“开府仪同三司”的诏书。这一时期,“开府”成为荣衔,但开府仪同三司并未形成惯例设置。

历史沿革

西晋确立

《晋书·职官志》记载开府仪同三司汉朝职文华殿大学士为汉朝职官名,但实际应为两晋时期形成的固定官名。西晋时期频繁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一职,并逐渐确立为正式职官。但在两晋的史书记载中,常将开府作为开府仪同三司的代称,开府仪同三司与仪同三司也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三者可以相互指代,也可视为同一职官。晋代庾亮曾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

西晋时期的开府仪同三司仅只作为加官,不能单独授予。据《晋书·职官志》记载,西晋的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和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都可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之职;其中加授此职的诸将军号都为虚衔,而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为职事官。这些将军号与职事官在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后,其官品、地位相当于最高品级的“八公”,属于位从公,拥有与“八公”相同的俸禄、仪仗队、开府规模、僚佐官品级等特权。

北魏定型

北魏延续了两晋时期对开府仪同三司的设置,其授予条件、待遇等都受到了两晋时期的影响。北魏时期对能够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开府的职官,有一定的条件规定,可分为将军号和职事官两类,并有下限品级限制。

《魏书·太武帝纪下》记载,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李宝遣使朝贡,拓跋焘授其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沙州牧,是北魏设置开府仪同三司最早的记载。这一时期为有将军号者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已有明确规定,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称还为严格。《魏书·文成帝纪》《魏故假节龙骧将军豫州刺史李简子墓志铭》《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彭城武宣王墓志铭》等记载,太武帝时期开府仪同三司还可称为仪同三司。《魏书·献文帝纪》《魏书·孝文帝纪上》《京兆王拓跋子推本传》等书中记载在拓跋焘之后,开府仪同三司与仪同三司虽都为加官,但具有一定区别。开府仪同三司的官称也逐渐固定,拓跋濬又设置仪同三司和开府,都作为将军号的加官,三者并置。根据前《职员令》中高层官员大体沿袭自魏晋推断,这一时期仪同三司、开府的品级与“八公”相似,应为一品职事官。

拓跋宏于太和十五年(491年)“大定官品”,开始对官制进行改革。为改变北魏国家职官设置“胡汉杂”的情况,故用汉官取代拓跋鲜卑职官,并重设部分汉官。其中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开府的设置被保留延续,孝文帝时期制定的前、后《职员令》中只记载有仪同三司与诸开府的设置及品级情况,并没有对开府仪同三司作出明确设置的规定;但据《魏书·孝文帝纪下》《魏书·宣武帝纪》等记载,北魏并未停止授予开府仪同三司这一职官官称。可见,孝文帝官制改革后,开府仪同三司分置为仪同三司、开府两个职官,二者均可单独加授,需要时也可结合为开府仪同三司进行授予。《职员令》中不规定开府仪同三司的设置仅为形式做法,并未取消开府仪同三司,而是将其作为仪同三司与开府结合的加官。前《职员令》中规定可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开府的将军号包括骠骑、车骑、卫将军,以及四征、四镇、中军、镇军、抚军将军。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制定后《职员令》,对部分职官品级进行了调整,仪同三司、诸开府变为从一品职官,其地位与“八公”相近,但存在一定等次区分。这一时期虽未明确规定开府仪同三司的品级,但根据其为仪同三司与诸开府合置的特点可知其品级与仪同三司、诸开府相同,为从一品;属于加授的高品级职官,并无实际行政权,仅有活动礼仪、设置僚佐官等优待特权。后《职员令》中将骠骑、车骑、卫将军和四征将军定为二品将军号,四镇、中军、镇军、抚军将军定为从二品将军号;将军号的品级虽有所降低,但仍然沿续了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开府的最低将军号规定的标准。

南北朝时期诸国均延续北魏后期对开府仪同三司的规定。据《魏书》及北魏时期墓志铭记载,北魏时期可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开府的职事官有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监、左、右卫将军、武卫将军。这一时期的加授者身份大多为上层社会显贵,包括皇族、外戚、鲜卑勋贵、部分出身汉族世家大族的官员、地位显赫的宦官、周边藩国的少数民族首领等。

北齐时期设置有开府仪同三司,官员品阶为一品;北周分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散官号,作为酬勋。

历代延续

隋初,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勋官十一级制度,保留了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官职。隋炀帝即位后,对助其夺得太子之位的一众官员加官进爵,其中杨素诸子封仪同三司;大业三年(607年)加授宇文述为开府仪同三司。隋炀帝时期,隋炀帝改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文散官,位次王、公。唐朝时期,为文散官第一等,也用作从四品上散官。宋初为一品文散官,至赵顼元丰改制后,用为寄禄官,从一品,号称“使相”。金朝时期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问散官。

明朝时期,开府仪同三司被废用。清代称出任外省督、抚者为”开府“,但与魏晋南北朝”开府“辟召僚佐已非同义。

影响

北魏时期逐渐定型的开府仪同三司及仪同三司、开府,使被授予者享受到活动礼仪和设置僚佐官的优待特权;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并入散官序列,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制的逐渐完善。开府仪同三司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体现,其代表的从一品的品阶,是用以确定官员班位、等级称号。开府仪同三司的职官功能清晰体现了被授予者获得公级职官的权利与待遇,也方便后世在阅读古代文献资料时,了解人物作为官员的身份、地位。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开府仪同三司.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8

庾亮.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