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谢国桢

谢国桢

谢国(1901年5月28日-1982年9月4日),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河南省安阳人。谢国桢是明清史专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金石学家。

1919年,谢国桢进入北京汇文学校大学预科。民国十五年(1925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主要随梁启超学习和研究,次年毕业。1926年清华毕业后,他随梁启超来天津市,教其子女梁思达、梁思懿等,而后历任天津市南开中学教员、中国国家图书馆职员、中央大学专任讲师。1982年9月4日,谢国桢在北京因病去世。谢国桢离世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别设立“谢氏瓜蒂庵藏书室”,以纪念他。

谢国桢有《顾宁入学谱》《黄黎洲学谱》《晚明史籍考》《清开国史料》《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南明史略》《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明末清初的学风》等著作。

人物生平

1901年5月28日(光绪二十七年农历四月十一),谢国桢生在河南安阳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受到家庭矛盾的牵连,谢国桢没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祖母朱氏疼爱他,经常在夜灯下给他讲故事、念文言文。从《西游记》《聊斋志异》到《诗经》《唐诗三百首》。之后,父亲找了一个讲授四书五经的家庭塾师教他。

1919年春,谢国桢离开家乡求学北京,就读于北京汇文学校大学预科。1925年,谢国桢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先生。同年,谢国桢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明季奴变考》。1927年,谢国桢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之后随梁启超到天津市,到天津随梁启超饮冰室教授其子女读书,并为梁启超编写《中国图书大辞典》充当助手。1928年,谢国桢应聘到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工作,并在那里先后完成了《清初三藩史籍考》《晚明流寇史籍考》和《清开国史料》等史籍考证研究成果。1931年,谢国桢完成了80万字的《晚明史籍考》20卷。

1932年,谢国桢赴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任讲师,写成《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并于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年,谢国桢来到长沙市,供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1938年春,应中华文化基金会之邀,他回北平典守北平图书馆的金石图书,曾为中日庚款基金委员会所办的东方图书馆编写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后受周作人延聘到北京大学史学系任教。

1945年,谢国桢在北平临时大学任教。1947年,谢国桢供职于上海大中银行,兼在开明书店编写书稿,校辑《亭集校注》,编著《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1948年,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1949年春,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1949年秋至南开大学讲授明清史、目录学与历史文选。

1957年底,谢国桢调到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同年,谢国桢推出新著《南明史略》和《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1960年,出版了专门介绍明清笔记史料的《明清笔记谈丛》。“文化大革命”期间,谢国桢编成《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初稿,完成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初稿。

1982年9月4日,谢国桢在北京因病去世。谢国桢离世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别设立“谢氏瓜蒂庵藏书室”,以纪念他。

个人作品

谢国桢调著作颇多,有《晚明史籍考》《明末清初的学风》《明清笔记谈丛》《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江浙访书记》等30余种。其《清初东北流人考》一书系地方史专著,书中一方面揭露了清初统治者实行残酷思想统治的事实,另一方面颂扬了流人们为开发东北学术文化、促进各族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

人物贡献

任道斌曾对谢国桢的学术研究内容进行过总结:一、明清之际阶级关系;二、明代经济史;三、明末清初学术文化史;四、南明;五、明清史料、史籍和版本目录学;六、汉碑、汉画和汉代社会生活。

《清初东北流人考》《南明史略》《明末清初的学风》《两汉社会生活概述》等均在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明末清初的学风》为例,文章解剖了明末清初“天崩地坼”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当时学者们在这场痛苦变革中复杂的思想情感,阐述各种学术形成的原因,论述坚持摆事实、讲道理,这与“假、大、空”的不良学术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起到了正面示范的效应。

个人生活

人物轶事

清华大学期间,谢国桢与梁启超的师生情有其特殊之处。他曾居住在天津市的“饮冰室”,担任梁家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梁启超的子女,包括梁思达和梁思懿等人。在“冰室”的日子里,谢国桢不仅教授思达、思懿等人读书习字,还跟随梁启超进行研究,以深化自己的学术造诣。

谢国桢回忆道,当时他还年轻,面对教育和科研编纂的工作感到有些不知所措。然而,梁启超性格豪爽,对待学生如同子侄一般,平易近人。在茶余饭后,梁启超喜欢与学生们聊天,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使人听得津津有味。

梁启超在著述之余,还会引导谢国桢等人深入学习,向他们传授古今名著的知识。梁启超常常站着讲课,有时吸着纸烟缓缓走动,而谢国桢和思达等人则坐着听讲。饭后茶余,梁启超还会向谢国桢传授研究历史的方法,并讨论明末清初的史迹,谢国桢则认真笔记。

在梁启超的讲授和指导下,谢国桢开始致力于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研究,并搜集相关资料,着手撰写《晚明史籍考》一书。这本书受到了柳亚子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研究南明史料的重要工具。因此,谢国桢在学术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人物评价

谢国桢一生的学术成就涉及历史学、目录学、金石学、语文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凝聚其毕生心力的《谢国桢全集》,不仅反映了其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而且以其扎实的朴学功底,为以释古为精髓的“清华学派”增添了一个新的例证。谢国桢先生尤其重视野史佚集的搜集整理,特别是史料中的野史笔记。他所辑录的史料专集中,搜罗的大多是野史笔记上的内容,因此具有格外的研究价值。(清华大学、新京报综合评)

参考资料

谢国桢:从清华园到“瓜蒂庵”.清华大学校史馆.2024-04-10

“学者死于讲坛”-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4-08-17

尚留花絮在人间——谢国桢与施蛰存的“金石交”.中国青年网.2024-08-17

谢国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24-08-17

谢国桢藏书.人民政协报.2024-08-17

商传:谢国桢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新浪新闻.2024-04-10

明清史研究大家谢国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2024-04-12

谢国桢.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8-17

梁启超与谢国桢的师生情.清华大学校史馆.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