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碑
打碑,又称打跪,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县市土家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尤其受到当地青少年儿童的喜爱。这项活动具有设备简单、场地灵活的特点,可在平坝、小山坡或草地上进行。参与者只需选择一小石块作为"矢",并竖立一块木板或石块作为"碑"即可开展活动。有些地方甚至会使用砖头代替"碑"。
游戏规则
立碑划线打碑
准备工作
首先划定一条3至5米的立碑线,并在该线上竖立"碑"。接着,设定两条分别与立碑线平行的始投线和投击线,长度均为3至5米,始投线距离立碑线1至2米,投击线距离始投线10至20米。在投击线两端,各画一条长1至2米并与投击线垂直的边线。此外,在始投线与投击线之间的边线中点外,设置一个长4米宽2米的受罚区。
比赛方法
参赛者分为两队,通过"投石争先"的方式决定打碑顺序。随后,选手们在投击线后方面对"碑"排成一路纵队,称为"准备"状态。队伍的形成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报名排队法",即选手依次报出姓名并排队;二是"顺序排队法",选手按照"我一、我二、我三..."的顺序排队。无论哪种方式,均由首位打碑者决定。接下来,选手们用各自的"矢"攻击"碑",成功击倒"碑"的选手获得奖惩权,可以选择惩罚对手或奖励队友。在实施奖惩之前,选手必须大声、清晰、准确地喊出相应的"歌乐句"。若未能击倒"碑",选手应自动退出本轮比赛。比赛持续进行,直到一方无法继续营救队员为止,此时比赛结束,重新开始新的一轮。
惩罚
选手在喊出"歌乐句"后,可能会惩罚对手跪下或加跪,或者让队友站起来或取消加跪。对于加跪的具体形式,如"某某加上一只手"或"头上加上一块砖"等,必须明确喊出。如果选手在受罚状态下,失去了本轮打碑的机会,那么即使后来解除惩罚,也只能参与下一轮比赛。
立碑不划线打碑
在这种比赛中,仅设立一块"碑",并在"碑"一侧前方划定一个受罚区。受罚区的尺寸与立碑划线打碑的受罚区相同。选手们站在"碑"后向前投掷"矢",根据"矢"与"碑"的距离决定打碑顺序。最远处的"矢"对应的选手为首位打碑者,以此类推。由于没有投击线,选手们只需要报出姓名或顺序即可,无需排队。打碑过程同样包括喊"歌乐句"和执行相应奖惩。如果选手在受罚状态下,将失去本轮打碑机会。一些地方的打碑活动中,不仅不需要划线,甚至连受罚区都没有,受罚者直接接受惩罚,并与其他选手享有同等的打碑权利。这种情况下,受罚者在打碑时需要承受惩罚,如跪姿打碑。通常,这种打碑属于个人比赛,每轮结束后自动解除惩罚。
由来及意义
打碑的起源可能与古代狩猎活动相关,它既考验射程又强调准确性。罚跪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源于狩猎生产的需求。随着现代狩猎成为历史,打碑这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依然保持着活力,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灵活性、快速反应能力和精准投掷技能。
参考资料
打碑的释义.百度汉语.2024-11-26
打碑词语解释.汉典.2024-11-26
打碑.词典之家.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