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星
永州市籍学者 李日星 男,湖南嘉禾人,1947年生,文学硕士,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五邑大学传统太极拳协会会长。
人物简介
1969年2月应征入伍,为川藏部队战士。1973年5月退伍。同年9月,进入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76年7月毕业分配到湘潭大学文学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至1979年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进修结业;1985至1988年在湘潭大学中文系攻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至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先后执教于湘潭大学中文系、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系、五邑大学中文系。主持广东省社科“十五”规划“建设文化大省与粤剧改革和粤剧文化建设研究”、江门市社科“十五”规划“粤剧文化史研究”和五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等项目的研究。著有《中国戏曲文化史论》、《中国优伶文化史述》、《中国历代艺术大师》、《蓬江民俗文化述略》、《江门五邑风俗叙录》(专著);《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韵文大辞典》、《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中国近代诗歌鉴赏辞典》、《中国楹联鉴赏辞典》、《增订注释全唐诗》(合著)等,在《文献》、《文史知识》、《求索》、《学术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国韵文学刊》、《中华武术》等刊物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多篇。
著述
专著
① 《中国历代艺术大师》,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② 《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岳麓书社2003年5月出版
③ 《中国优伶文化史述》,珠海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④ 《蓬江民俗文化述略》,广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⑤ 《江门五邑风俗叙录》,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合著
①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②《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
③《中国楹联鉴赏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
④《中国近代诗歌鉴赏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⑤ 《增订注释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论文
《散曲“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美育》杂志1982年第1期;
《阳柔之音与阴刚之美》,《美育》杂志1984年第2期;、
《明代前期戏曲的消沉及其原因》,中山大学《古代戏曲论丛》1985年第2辑;
《从李渔非奇不传的戏剧观看〈望江亭〉的审美特征》,《湘潭大学学报》1985 年第4期;
《汤显祖与〈牡丹亭〉》,《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伍伦记〉〈香囊记〉与明清文人传奇》,《语言文学论集》,湘潭大学1985年12月出版;
《论道教与戏曲》,《中国古典文学论集》,湘潭大学1986年9月出版;
《金元戏曲与道教》,《文史知识》1987年第12期;
《元人散曲的“道情”与“唱理”》,《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竟陵派主“真”求“厚”的诗论浅议》,《古典文学专辑》,湘潭大学1988年4月出版。
《愁心苦志的悲剧诗人李群玉》,《中国韵文学刊》1990年12月(总第5期);
《古诗今译,韵悠味长——读\u003c新编唐诗三百首\u003e》,《中国韵文学刊》1992 年5月(总第6期);
《承平之歌,黍离之诗》,《文史知识》1993年第4期;
《论诸葛亮人身价值的实现及其人格》,《\u003c三国演义\u003e与荆洲》,中洲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晚唐宫廷名伶李可及》,《文史知识》1994年第8期;
《散曲谐趣论》,《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第2期;
《人文学科课堂讲授法改革尝试》,《五邑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重塑大学人文精神的认识与思考》,五邑大学《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
《论古代小说研究的分歧》,《学术研究》1998年第6期;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范围及其研究分歧》,《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论元代文人的异端性格及其文化意蕴》,《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22}《陈白沙研究新成果》,《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
《人文学科的历史使命与大学人文教育的模式》,《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上卷,长征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
《李渔戏剧结构论的美学真谛》,《求索》2000年第2期;
《李渔对戏剧结构的系统诊断》,《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人文学科的教育使命与教育模式》,《五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陈白沙“道学诗”的文化品质》,《陈白沙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中国分体文学史》,中华书局《二十四书品》, 2002年第2期
《元杂剧代言体叙事结构的形成》,《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元杂剧“折”的本义与起始》,《文献》2003年第2期
《元杂剧“折”的结构功能及其艺术渊源》《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u003c中国戏曲文化史论\u003e书后絮语》,《中国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南国红豆”谱新篇》,《江门日报》“蓬江区文学”版2004年2月15日
《发挥学科优势,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中国学术研究》2004年第1 期
《新编粤剧\u003c再打金枝\u003e对粤剧改革的启示》,《广东艺术》2004年第3期
《粤曲文化危机、现状与建设思路》,《中国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粤曲历史及其文化品格》,《五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从\u003c再打金枝\u003e看粤剧改革》,《中国文化报》2004年12月6日第四版
《粤剧改革的现代选择与粤剧化发展》,《南国红豆》2005年第3期
《传统曲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广东艺术》2006年第2期
《散曲俗趣论》,《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论雷州石狗的文化价值》,《五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粤剧概念与粤剧史关系辨析》,《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
《继承传统风格,凸显剧种本色》,《广东艺术》2007年第6期
《珠三角文化语境下的\u003c粤剧电影史\u003e》,《南国红豆》2008年第2期
《五邑侨乡的婚俗演变》,《五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粤剧的剧种要素,识别标志与粤剧史的甄别断制》《南国红豆》2008年第5期
《琼花会馆的建立不足以成为粤剧形成的标志》,《南国红豆》2011年第1期
《用粤语演唱是粤剧形成的主要标志》,《南国红豆》,2011年第2期
《三圆律太极推手探秘》,《中华武术》,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