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青堤乡

青堤乡

青堤乡,原隶属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地处射洪市南部,东接蓬溪县天福镇,南连蓬溪县红江镇,西与沱牌镇隔江相望,北邻洋溪镇。区域面积16.62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8376人。

清代,属务本乡三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青堤乡。1958年,乡改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2019年8月,撤销青堤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沱牌镇管辖。

历史沿革

清初属务本乡三甲。

民国29年(1940年),设为青堤乡。

1950年,成立青堤乡人民政府。

1958年,改为青堤公社。

1984年,恢复为青堤乡。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单设青堤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青堤乡位于东经105°25′3″~105°30′24″,北纬30°41′40″~30°46′1″。地处射洪市南部,东接蓬溪县天福镇,南连蓬溪县红江镇。西与柳树镇隔江相望,北邻洋溪镇。人民政府驻青堤目连上街,电话区号0825,邮政编码629203,南距射洪县城区21千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7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经济

综述

2011年,青堤乡财政总收入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5%。

农业

青堤乡党委政府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主题,确立了农业八大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这八大项目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集中流转土地2000亩。建绵遂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带动经济发展。绵遂高速沿线环境整治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青泉村扶贫项目,政府拟投入资金50万元彻底解决青泉村贫困现象。建设青泉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打造青泉村休闲观光景点。完成通组水泥路5公里,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建成青泉村薄壳核桃基地300亩,育苗20万株。做好光华村、高坎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青堤乡地处射洪边陲,紧靠蓬溪县天福镇,集镇规模较小,且常年不赶集,街道狭窄,房屋古老,房地产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土地经营工作一直打不开局面。党委一班人高度重视土地经营工作,今年春节一过,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余斌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决定在光华村打造农民新村,提升青堤形象。在县国土、建设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下,通过乡村干部走村串户,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广泛宣传,层层动员,终于在无上访的前提下征用光华村九社约5亩地,作为农村客运站和商住用地。2007年6月15日上午10点,青堤乡政府会同县国土、纪检和公证等部门在乡机关会议室公开拍卖2.12亩商住用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8位业主以整体方式积极竞标,争先举牌,不甘落后,号牌一个高过一个,竞标高潮一浪高过一浪,鼓掌声、欢呼声响彻整个会场,最终以74.5万元的天价成交,打开了青堤乡土地经营工作的新局面。

青堤乡有农业耕地面积5070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6469.3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粮食总产量0.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产量0.3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9万头,年末存栏9020头;羊饲养量4500只,年末存栏2100只;家禽年饲养量32万羽。

工业

青堤乡工业以铸造、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企业2家,职工62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2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

商业

2011年末,青堤乡有商业网点43个,职工126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540万元。

金融

2011年末,青堤乡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64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770.7万元,分别比上净增长18.7%、22.6%。

文化

名称由来

乡政府驻地,南北朝梁武天监(502年)前名绮川渡,清时先后为清平渡(场)、青堤渡(场),因而得名青堤乡。

忠孝文化

连年来,青堤独特的目犍连文化吸引着有无数国内外知名人士前来追根溯源。对孝忠文化很有研究遂宁市档案局局长刘辉认为,青堤才是我们遂宁市最值得开发(而不是“打造”)的旅游景点,因为这是原生的。

台湾著名作家蜀洪先生在他的《大孝目连地狱救母宝传》一书封面上写到“唐圣僧目连故里四川射洪市青堤乡”。王本杰同志给何大海书记和原谢代银县长“关于保护开发目连故里青堤古镇的殷切建议”上的一句话说“在中国的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可曾出现过第二个目连的故乡吗,没有了”。

基于此,1993年,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期间,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前来青堤膜拜;台湾著名作家蜀洪先生多次来青堤考证,并代表台湾企业界人士前来投资,达成了意向性投资计划: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批准后,首期投入100万美元;三星堆遗址老总庄景国也曾前来考察;中国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曾多次宣传目连戏,也曾提及目连故里;一些文化界人士相继在《四川日报》、《遂宁日报》(遂宁报)、《西部射洪》上多次发表过有关目连故里的文章;蜀洪先生的《大孝目连地狱救母宝传》一书已进行第三次印刷,发行量在10万册以上。目犍连故里射洪市青堤乡的说法和目连佛教文化已遍布10多个国家,影响日渐深远。 

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射洪县委、县政府和青堤乡党政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相关部门也多次派出专业人员前往考察验证。青堤乡就“青堤目连文化”正致于力做好“四件大事”,即搞好青堤目连文化的规划和前期市场策划运作;以射洪本土网站建立专题栏目为核心,打造辐射至全国和全世界的新闻媒体和网络造势圈;建造高达38米的目连塑像,建造天下第一孝牌坊;拟通过举办全市范围的“目连文化”研讨会、每年举行一次“孝子和孝子媳”年度评选活动及其它紧扣“目连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等来凝聚人气和提高影响力,为日后青堤目连文化整体打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青堤文化系列报道》在《华西都市报》、《四川在线》、《四川工人日报》、《遂宁日报》等和全国数10家网站和论坛广泛发贴、转贴以来,引起了全国网友的极大关注,更引起了射洪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08年3月7日,射洪市旅游局负责人赴青堤,与当地党政领导人和谢德安老人、普行大师等共商青堤目连文化发掘和旅游开发大事。3月8日,记者与射洪电视台《艾哥热线》栏目组、射洪与成都市的旅游发烧网友一道前往青堤,对青堤目连文化作进一步深入采访。射洪县青堤乡政府吴烨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起青堤目连文化,吴乡长一脸喜色:“青堤目连文化堪称全世界第一,较之其它的宗教文化,青堤目连文化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景十分广阔的市场开发的潜在价值。目连文化的核心是孝道文化,我们将紧扣孝道文化,做好青堤目连文化这道文化旅游大餐,造福射洪市人民。

人文景观

此地上自芦溪口下至打鱼湾有大榕数百株(现尚存有清明节时期的古榕树数十株,青堤乡政府已列为重点保护树木),好似长卧青龙,且遮天蔽日,风光绮丽,被誉为涪江岸边的五里绿(青)色长堤。其中间位置有一座山名曰“元宝坡”,佛爷岩以上至元宝坡有榕树九株,人称“上水龙”,元宝坡山下的黄连垭也有榕树九株,称为“下水龙”,这一自然景观人们称为“二龙抢宝”或“九龙朝圣”。涪江岸边立璧陡峭,山泉瀑布、林间石级、前有涌泉山,后有庆云山,左有华严寺,右有积善桥,被誉为“上通三岛之秀气,下达四海之水源”的宝地,它以其山川秀美,风光绮丽而得以“绮川渡”之美名。由涪江西岸柳树镇去绮川渡、或由北路洋溪镇去绮川渡,在数里之外,这一自然景观便映入人们的眼帘。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青堤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80人,专任教师5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生500人,专任教师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

青堤乡开展了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书记,邀请县相关部门领导为全乡党员上一次党课,结合宣讲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把党的富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重点慰问贫困党员及其已经离任生活困难的基层党员干部,及时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党员的心坎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办板报、橱窗、民间文艺表演、放坝坝电影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以“发展青堤经济,构建和谐党支部”为主题,过好每一次专题组织生活。

1995年8月,青堤乡建成乡有线电视台,后改称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762户,入户率63.8%。

2011年末,青堤乡有乡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5个;各类图书室6个,藏书10万余册;文艺队伍成员24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

2011年末,青堤乡有体育场2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7%。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青堤乡有各级各类医卫生机构12个;病床20张,固定资产总值6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0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4.2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9809人,参合率97%。

社会保障

2011年,青堤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6户,人数188人,支出33.5万元,月人均148.3元;城市医疗救助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3人次,共支出8.4万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1户,人数316人,支出14.8万元,比上年增长38%,月人均39.1元,比上年增长8.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2%。社会福利费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敬老院1家,床位60张,收养农村五保30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460人,参保率24.5%。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青堤乡有邮政所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494份(册),邮政业务总量200万元。有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172户,移动电话用户5320户,宽带接入用户230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