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灌汤包

灌汤包

灌汤包,又称汤包、灌汤小笼包或小笼汤包,是一种中国传统特色面食。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当时称作灌浆馒头或老台门汤包,著名产地是在开封市,为皇家经典美食。

历史

灌汤包在北宋都城汴京的餐饮市场中已有售卖,称作“山洞梅花包子”,是当时72家正店之一“玉楼”的招牌,外形有“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之称,传统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汤汁是由猪皮中来,皮冻入馅时是固体,遇热便融化成为浓汤。灌汤包江南称之为汤包,据说是由北宋经历靖康之变后,随北宋王室传入临安区的,又称“灌浆馒头”,为当时著名的市井小吃。到了明、清时期,江南淮扬一带的蟹黄汤包已经享有盛誉,其特色是皮薄如纸,吹弹即破,皮内富有猪皮冻制成的卤汁

1922年,黄继善于开封市创立开封第一楼包子馆。

1930年代,黄继善改用死面制皮,并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通过搓、甩、拉、拽、3次“贴水”、3次“贴面”的“三软三硬”工艺,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最终达到“色白筋柔”的灌汤包标准。在烹饪方法上,黄继善将大笼蒸制改为小笼蒸制,且连笼上桌,即吃即蒸,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形成了“灌汤小笼包子”,开封第一楼也就此成为灌汤包名店,被誉为“中原地区膳食一绝”。

制作方法

用料

详细步骤

参考资料

灌汤包,灌汤包的家常做法 - 美食杰灌汤包做法大全.美食杰.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