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嘴贝目

小嘴贝目

小嘴贝目(Rhynchonellida)属于腕足动物门有绞纲的一目,因其腹喙钩曲如鸟喙而得名。

形态特征

小嘴贝目的特点是具有腕棒。贝体通常较小,轮廓可以是三角形、五角形、椭圆形或圆形。背、腹瓣均凸出,铰合线弯曲且较短。三角孔被三角双板覆盖,少数情况下洞口开放,茎孔位于喙下方。放射褶线和腹中槽、背中隆发达,有时腹中槽两侧或中央还会有次级褶起;接合缘呈现之字形褶曲。腹壳内部一般有牙板发育,有些种类的牙板会相互结合形成匙形台,少数牙板退化。背壳内部主突起一般不明显;铰板可能分离也可能结合,有时与中板相连。背壳内的腕棒发育良好,这是区分本目的重要依据。腕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镰刀状、凿刀状、隔板状和锤状。两壳各有外套膜脉管痕一对,通过二分枝式增殖并延伸至前缘。肌肉痕迹简单,贝壳表面没有瘤状物。

分类系统

小嘴贝目的分类体系存在不同观点。根据主基和腕棒形态的组合以及腹壳匙形态的存在与否等因素,可分为四个总科:小嘴贝超科(Rhynchonellacea),化石主要分布在从中奥陶世至今的地层中。狭体贝超科(Stenoscismatacea),化石主要分布在从志留纪二叠纪的地层中。欧芹贝超科(Basilolacea),化石主要分布在从中奥陶世至今的地层中。韦勒贝超科(Wellerellacea),化石主要分布在从早石炭世至白垩纪的地层中。

化石历史

小嘴贝目的化石记录始于中奥陶世,经历了侏罗纪的第二次繁荣时期,一直持续到现在。早期的化石代表中,正嘴贝(Orthorhynchula)具有类似于正形贝目的主突起和明显的基面,这表明它们与正形贝目有着紧密的关系。小嘴贝目在晚古生代达到鼎盛,但欧芹总科石炭纪二叠纪缺乏化石记录。小嘴贝超科在泥盆纪最为繁盛,常见的化石包括云南贝等。狭体贝超科在上古生界发展起来,可能在志留纪就已经存在。韦勒贝超科的化石代表最早出现在泥盆纪,在石炭纪-二叠纪期间相对繁盛,其中典型的代表是韦勒贝。二叠纪末期,小嘴贝超科中有4个科灭绝,狭体贝超科完全灭绝,巴西利贝超科的原始类型灭绝。自三叠纪开始,各种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如小嘴贝超科的板嘴贝(Septalirhynchia),其腹瓣中槽中或两侧具有次级褶起。此外,还有一些光滑无饰或仅在前部有少量壳褶的代表,显示出与古生代化石不同的外观。小嘴贝总科侏罗纪经历了第二个繁荣时期,一直延续到现代。欧芹贝超科在三叠纪和侏罗纪较为繁盛,也延续到了现代。韦勒贝超科在早侏罗世数量较多,直至白垩纪晚期灭绝。

参考资料

小嘴贝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4-10-30

科普.豆瓣.2024-10-30

rhynchonellide.Bing搜索.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