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鸻
蟹(学名:Dromas ardeola)是鸻形目蟹鸻科唯一的一种,属于中型海滨鸟类。
形态特征
蟹鸻体长38-41厘米,翼展75-78厘米;体重230-330克。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涉禽。当它把头埋在肩膀上时,它的大头和巨大的长5-6厘米的喙从远处看就像一只长腿普通海鸥。蟹鸻有一个又直又大的喙,在滨鸟中是独一无二的,专门用来杀死螃蟹和打开它们的壳。它有一个大而不成比例的头部,要么全白,要么在后冠和颈背上有深色条纹。体羽毛是白色的,除了背部和初级飞羽是黑色的,在飞行中清晰可见。大大的眼睛是黑色的。尾巴灰色。腿蓝灰色,脚趾部分有蹼。两性都很相似。
幼鸟缺乏成鸟的显著特征,覆羽灰褐色,冠和颈背黑棕色,体羽银灰色、尾巴棕色。它们还没有巨大的喙,腿也更短。在15个月大时,就会长出成鸟的羽毛。
分布范围
蟹鸻分布于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岛、中东和南亚的海岸,最东到达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在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索马里的西北海岸筑巢。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印度西部和斯里兰卡北部过冬。
栖息环境
蟹鸻栖息于沙质海岸线和岛屿、潮间带沙坪和泥滩、河口、潟湖和裸露的珊瑚礁,也出现在岩石海岸上。特别需要内陆1公里以内的沙岛或广阔沙丘来挖掘筑巢洞穴,喜欢在沙丘中繁殖。
生活习性
蟹鸻有许多个体在8-11月之间向南迁徙,并在3-4月之间向北返回,尽管在其大部分活动范围内,该物种的数量全年都有波动。该物种通常单独或成松散的群体进食,偶尔成群结队地在泥滩或浅水中一起觅食,并在公共的高潮栖息地聚集。该物种的大部分活动发生在清晨和傍晚涨潮时,蟹鸻与其他滨鸟一起休息,或在红鹳属中涉水。它们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飞行速度相当慢。腿向后突出到尾巴后面。蟹鸻有一个典型的行为。它以跗节姿势停留在地面上,就像坐在沙子上一样。它像鸻一样进食。最常见的是,它在退潮时在泥滩或浅水中成群觅食。它在黄昏和夜间最为活跃,通过啄食和探查地面来进食,并一边行走一边寻找猎物。螃蟹实际上是用张开喙的方式刺入的,然后将其压碎并食用。
蟹鸻是吵闹的鸟类,经常在繁殖地和越冬地鸣叫。
饮食主要包括螃蟹以及其他甲壳亚门、小型软体动物门和海洋蠕虫。
繁殖
蟹鸻从4月到8月在密集的群落中繁殖。集群筑巢,可能聚1500对。该物种以群居方式筑巢,许多洞穴紧密排列成蜂窝状。在沙岛或沙丘中紧密排列的洞穴中筑巢,巢穴位于它们在沙子中挖掘的隧道中。巢穴内部没有内衬,根据挖掘土壤的质量,可以长1-2.50米,深50厘米。
雌鸟每窝产一枚白色的卵,偶尔会产下两枚,卵相对于体型来说相当大。卵被存放在隧道尽头的巢穴中。雏鸟身上覆盖着灰色的绒毛,由父母双方在巢的底部喂养。雏鸟是涉水鸟类所特有的,它们无法行走,孵化后会留在巢中数天,享受父母带来的食物。即使离开巢穴后,仍由父母长期抚养一段时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蟹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蟹鸻种群数量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