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颌圆鲹

颌圆鲹

颌圆鲹(学名:Decapterus lajang),又称细鳞圆鲹、拉洋圆鲹,金鳍锯鳞鱼为四破鱼、红红尾鲢,为鲹科的一种常见鱼种。是一种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结群游动,有趋弱光习性。

形态特征

背鳍8,1-35,1;臀鳍2,1-30,1;胸鳍21;腹鳍1-5;尾鳍17,侧线上有普通鳞约84和稜鳞33。 体呈长圆形,稍侧扁;体长为体高4.9倍,为头长4.2倍。头侧扁,稍呈尖锥形,其长大于体高。头长为吻长3.3倍,为眼径4.0倍。吻长于眼径。眼中等大,高位。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仅瞳孔中央露出一长缝。 口大,倾斜,口裂与眼中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端钝圆,达眼前缘之下方。上颌无牙,下颌一列细牙,犁骨牙群箭头形,腭骨和舌面均有一细牙带。鳃孔大。鳃盖条7。鳃耙12+36。有假鳃。肩带下角有一凹陷。 颊、鳃盖上缘、头顶部、胸部和身体均被小圆鳞。第二背鳍和臀鳍有一低的鳞鞘。侧线前部稍弯曲,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12~13鳍条之下方。侧线土有普通鳞84个(当中65个弯曲部上,19个在直线部上)和稜鳞33个。稜鳞存在于直线部的后大半部上,始于第二背鳍22~23鳍条之下方,形状不很明显。 第一背鳍有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1鳍棘,35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30鳍条,前方有2粗强棘。第二背鳝与臀鳍的后方各有-小鳍。胸鳍略等于除吻之头长。腹鳍短于1/2头长。尾鳍叉形。 背部深蓝色,腹部银色,鳃盖后上角有一显著黑色小斑。第二背鳍前部上顶无白斑。

分布范围

颌圆鲹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暖水域。中国台湾各沿岸均有产,是常见之鱼种。此外,还分布于南海东海台湾海峡;印度洋非洲南岸至日本

栖息环境

颌圆鲹经常聚集成群巡游于开放水域。有时游动于表层,但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深40-200米处.以浮游性无脊椎动物为食.颌圆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结群游动,有趋弱光习性。主要摄食浮游动物。1龄成熟,4—5月产卵,怀卵4.4—7.2万粒,卵浮性。

用途

颌圆鲹是一种大众化的食用鱼,油煎后,沾酱油食用,也可做为饵鱼。同时,也是一种食用经济鱼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