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苏州云岩寺塔

苏州云岩寺塔

苏州云岩寺塔(别名虎丘塔)位于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虎丘山山门内8号,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古塔。

苏州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十国周显德六年(959年),竣工于宋建隆二年(961年)。据文献记载,虎丘寺塔曾7次被焚,屡经修,顶部的木檐和铁刹均遭毁坏。1953年,虎丘塔发生局部塌,苏州市政府旋即组织相关勘查,并于1956年对苏州云岩寺塔进行修整。虎丘塔第二次维修加固于1978年至1986年间进行。2012年,文保所工作人员在日常维护中发现,虎丘塔存在塔顶漏水、塔体渗水、砖体风化酥松掉落、塔身生物侵害等险情,随即启动维修准备工作。工程于2014年正式开工,2015年底完工。

苏州云岩寺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塔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 6000多吨。塔身为八角七层,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撑。内部为双层套筒,屋檐为仿木斗拱。塔内装饰非常精致,枋上饰以牡丹、湖石浮雕,描以“七朱八白”彩绘,反映出江南彩画简洁明朗的艺术特色。1961年3月4日,苏州云岩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苏州云岩寺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

相传春秋时,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虎丘寺塔矗立在虎丘山上,因而又称虎丘塔。

历史沿革

晋朝时,司徒王珣和其弟在虎丘山上营建别墅,后来舍宅为寺,称“虎丘寺”,宋代改称“云岩寺”,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焚。云岩寺塔于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动工兴建,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建成。据文献记载,云岩寺塔曾7次被焚,屡经修葺,顶部的木檐和铁刹均遭毁坏。其中有记载的就有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永乐年间、宣德年间,和崇祯十一年(1638年)这几次。

明朝时期,为了遏制塔身的倾斜,改变塔的重心,曾将塔身的第七层拆除向倾斜方向的反方向重建,但是效果甚微,未能阻止塔的倾斜趋势,反倒形成了如今塔身第七层与前六层风格迥异,倾斜方向也不一致的独特画面。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苏州市纵火焚烧。原有的虎丘寺全部焚毁,只此塔仍屹立山巅,成了苏州城市的标志。

1953年,虎丘塔发生局部坍塌,苏州市政府旋即组织相关勘查,并开始了以刘敦桢先生为主的抢修加固方案研究。1956年,苏州云岩寺塔进行修整。同年,在对塔第二层进行加固维修工程中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石函、经箱、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传统艺术珍品。1961年3月4日,苏州云岩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塔第二次维修加固于1978年至1986年间进行,工程分为前期准备和地基加固两个阶段。前期准备主要集中在1978年至1981年;地基加固时间为1981年底至1986年8月,工程可分为围桩、钻孔注浆、壳体工程、塔墩换砖等四项工程。2003年9月29日起,虎丘塔底层对外有序开放。2008年8月根据新形势停止对外开放。

2012年,文保所工作人员在日常维护中发现,虎丘塔存在塔顶漏水、塔体渗水、砖体风化酥松掉落、塔身生物侵害等险情,随即启动维修准备工作。工程于2014年正式开工,2015年底完工。2014年,苏州云岩寺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9月10日起,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虎丘塔一层再次对游客开放。此次开放设置游览时间为9:30、10:30、13:00、14:00、15:00五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限流20人。游客可关注“苏州园林旅游”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搭配虎丘塔和虎丘主景区精品讲解服务,试运行98元/人(不含景区门票)。

位置境域

苏州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虎丘山山门内8号。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3.5公里,海拔34.3米,景区面积72.8公顷,核心景区面积15.97公顷,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1953年,政府接管整修并对外开放。

建筑特色

结构

虎丘寺塔的形制是八角七层仿木构楼阁式砖塔,高47.7米,每层均施以腰檐平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外轮廓呈抛物线形,造型美观。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内壁、塔心室组成,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通体以黏性黄泥砌筑,整个塔身无寸木。每层高度并不是有规则的递减,第6层比第5层反而高出20厘米,塔体总高度约为第一层直径的3.5倍。塔的内部为套筒式回廊结构,楼梯采用木制浮搁活动梯,每层以楼层和外壁联系,这与把楼梯砌于塔体内的结构相比较,更为古老,保存了唐代以前空筒式结构塔的特点。许多局部手法也表现出唐宋之间的过渡风格,例如各层外壁转角处都砌成圆形的倚柱,每面正中均辟有壶门状拱门。另外,门两侧以立柱把外壁划分为3间,斗拱、塔檐的作法与北宋《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制度相符。

特色

由于塔自身重量达6000吨,以及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元明时期起,该塔就开始向东北倾斜。经专家测量,塔尖倾斜2.34米,塔身最大倾斜度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彩绘

云岩寺塔最大特点是塔体内外雕塑装饰繁丽,在第3层跳尖上置连珠斗,尚属少见,又以沥粉法堆塑各种图案,涂以红、黑、白、黄、绿诸色。阑额饰以“七朱八白”,壶门藻井有卷草、金钱、如意等装饰,这在其他塔柱中很少见。塔身壁面则以各式折枝牡丹为主。第5层的湖石勾栏壁塑尤为罕见,是现存最早的独立陈设假山湖石的实物形象。

重要文物

楠木经箱

楠木制作,束腰长37.8厘米,宽19.2厘米,高21厘米。箱底垫有丝织物,外涂器,各部边缘和接缝处都镶包银质鎏金花边,极为工细。1956年于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现藏苏州博物馆

浮雕佛像石函

浮雕佛像石函,长46厘米,宽26.5厘米,高25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二层发现。系有六块裁好的砚石板榫合而成,平面长方形,顶,函身每面浮雕佛像五尊,底部四周刻如意云纹花边,函盖内面涂成漆地。石函内原置鎏金镂花包边楠木经箱。

秘色瓷莲花碗

秘色瓷莲花碗,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该碗共由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孔边刻“项记”窑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一致。

五节石函

五节石函,顶部边长22.5厘米,底部边长27厘米,通高44.1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石函平面方形,下广上狭,分五节叠落而成,无雕刻,内原置铁函。

金涂塔

金涂塔铁质,外面鎏金,分为底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底座方形,铸作须弥座状,高4厘米,边长11厘米;塔身和塔顶连成一体,亦方形,塔身高7.8厘米,边11.2厘米;塔顶中间之刹底已朽酥而脱离,四周各作翘角形,三只已倾折,一只尚完整,高6.8厘米,估计中部之刹顶原高当有10厘米左右,或在铁函内发现的高约10厘米的小木塔即放置于金涂塔之顶部中央的。在塔座、塔身至顶部翘角处均铸作佛像,造型极为工细,塔身中空,在塔座中心凹一洞,内放一金质小瓶,瓶高2.9厘米,腹周7厘米,瓶口有盖,盖口塞纸圈,下有一粒细如小米的舍利子,即绢璞上所指的“迦叶如来真身舍利”。

檀龛宝相

用檀香木雕成,外作圆柱形,内一剖为三,连以绳纽绞链,可以开合。里面有3个佛龛,供有透雕观世音、善才和龙女。头部虽小如绿豆,仍面目清晰,颇具神采。

相关文化

传说

传说太湖边上有一座名叫官山的小山,官山南面有个上滨村。这里土地肥沃,风景秀丽,村民们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五代十国时期,豪强们拥兵自重,不断发动战争,抢夺土地和人口。自此,老百姓没有了往日的安宁,苦不堪言。稍微有些权势的人都想当皇帝,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就让老百姓离开家替他们打仗。所以,老百姓都很痛恨那些想当皇帝的人。

有一天,上滨村明明晴空万里,突然天色一变,顿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狂风怒吼,不一会儿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好像天就要塌下来似的。风雨交加中,人们听见一声巨响。当风雨平息之后,村里人走出家门,看见村边矗立着一座佛塔。宝塔遮挡了射进村口的阳光,也堵住了通往村外的道路。村民们议论纷纷,不知天降宝塔是福还是祸。其中有个人平日里爱做皇帝梦,他趁机对村民们说:“宝塔镇龙地,要出好皇帝,这是吉祥的征兆啊!看来,我们村要出皇帝了。”村民们听了议论纷纷,连声说:“不好,不好,这是祸事!出皇帝,大家又要遭殃了。”最后,村民们决定将宝塔砸掉。“破坏了龙地,皇帝就不会出现了!”那人阻止道。可村民们根本不听。于是,上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纷纷从家里拿出锄头、铁锹等农具,用力地向佛塔砸去。由于人多,宝塔的塔顶、檐角很快就被砸掉了,宝塔上到处是洞,一副破破烂烂的样子,塔身也变得歪歪斜斜的。宝塔似乎有灵性,忽然拔地而起,腾空飞上天空。它漫无目的地在空中飘荡,谁也不知它飘了多久,飘了多远。

有一天,孙悟空驾着筋斗云在半空中闲逛,还边行边吃蛋黄果,喝美酒。忽然,他看见一座宝塔在空中飘啊飘,便好奇地用金棒一打,再用手接住。他想,还是带回花果山慢慢欣赏吧。孙悟空继续前行,走到苏州市上空时,看见地面上有一座小小的山峰,景色宜人。他情不自禁地停下来低头细看,越看越喜欢,最后高兴地抓耳挠腮,拍手叫好,宝塔便滑落了下来,一下子落在了虎丘山的山顶上。因为是从高空中落下,没有专门拨正,所以宝塔有点倾斜。

绘画

明清两代大量绘画皆以云岩寺塔为构图,现可查的绘画可追溯到明代,如明代沈周《虎丘十二景图册》钱谷《虎丘图轴》中云岩寺塔;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虎丘山志》均绘有塔的形象。

郡志、碑记、诗文

主要的方志唐代有陆广微记《吴地记》、宋代有《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清代则多,《乾隆江南通志》《虎阜志》《虎邱山志》《吴门表隐》等。碑记和记文的记述较为客观,主要有隋朝王劭《舍利感应记》、宋代魏宪《半塘重修塔记》、元至元六年王《虎邱云岩禅寺兴造记》、明永乐二十二年杨士奇《虎邱云岩禅寺修造记》、明正统十年张益《苏郡虎邱寺塔重建记》。

诗歌

清袁景辂诗中“平畴耸孤峰,古木影交。山巅塔玲珑,高涌出云际”,写的便是云岩寺胜景。诗歌艺文中唐代即有提及塔的形象,两宋后渐多。诗文所述形象更具意向性,具体形式则无从把握,如,唐代李绅《遥望武丘、报恩两寺》诗有“塔分未雁余霞外,刹对金蝉落照中”。唐代白居易《题东武丘寺六韵》有“香刹看非远,园入始深”。宋代赵与誉《宿半塘寺》“夜宿半塘寺,惟闻塔上铃”,宋代蒋堂《虎邱寺》有“塔顶怫彤霞,山脚环清圳”等。

飞诗会

据清《虎阜志》转载的《平原随笔》:明代苏州市著名书法家祝允明和陆济民、张梦晋、韩寿椿四人登上塔顶,只看到“八方洞然,万籁齐发”,于是,大家饮酒作乐。当时韩国寿椿拿出纸笔,提出赋诗唱和,纪念此次旅行。等四人写好诗后,正在逐一品评,天风飒飒,把纸卷出塔外,随风盘旋,将要落地时,又被老鹰叼住,竟然不知道去哪里,四人见状,笑着称为“飞诗会”。

开发与保护

1953年,虎丘塔发生局部坍塌,苏州市政府旋即组织相关勘查,并开始了以刘敦桢先生为主的抢修加固方案研究。此时的虎丘塔距上次维修已有近百年未曾大修过了,整个塔体倾斜严重,塔身千疮百孔,满目疮,岌岌可危。专家们认为首要解决的应是塔体裂缝,如不及时干预,必然是同杭州市雷峰塔一样向外崩塌。专家们最终选用了在每层塔身箍三道钢筋的方法,具体为在每个转角包钢板,箍筋包在钢板外,接头处用花篮螺丝收紧,每根箍筋设4个接头,旋紧螺丝达到箍紧塔身的作用。

1961年3月4日,苏州云岩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苏州云岩寺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虎丘塔第二次维修加固于1978年至1986年间进行,工程分为前期准备和地基加固两个阶段。前期准备主要集中在1978年至1981年;地基加固时间为1981年底至1986年8月,工程可分为围桩、钻孔注浆、壳体工程、塔墩换砖等四项工程。

2012年,文保所工作人员在日常维护中发现,虎丘塔存在塔顶漏水、塔体渗水、砖体风化酥松掉落、塔身生物侵害等险情,随即启动维修准备工作。工程于2014年正式开工,工程的主要措施为:更换断砖、碎砖,保证拆下的砖与补上的砖重量一致,重新勾缝,对塔身植物进行生物灭杀,对风化严重的部位进行防风化处理,整个塔身喷涂防水剂,以及更新避雷系统。同时,利用工程之便,对虎丘塔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为虎丘塔保存了精密数字档案,对塔身各个时代的建筑材料进行抽样分析,研究虎丘塔的传统工艺。

研究价值

苏州云岩寺塔,作为晚唐、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其形制与样式对于江南楼阁式塔的演变具有两方面意义:其一,时代性,云岩寺塔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最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二,地域性,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与同时期北方多层砖塔迥然不同。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苏州缘何成为“人间天堂”.上观.2023-11-01

虎丘寻迹|巍巍虎丘塔,千年姑苏城.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1

虎丘塔的三次全面“体检”.凤凰网文化.2023-11-01

《苏州博物馆藏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寺塔文物》.苏州博物馆.2023-11-01

虎丘塔的保护与修缮.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1

苏州虎丘塔 全面“整容”.凤凰新闻.2023-11-01

近距离“触摸”历史文化 苏州虎丘塔对外开放.名城新闻网.2023-11-01

时隔14年 虎丘塔一层再次对外开放.中国江苏网.2023-11-01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3-11-01

吴塔国宝 | 虎丘云岩寺塔里究竟有什么宝物?.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1

秘色是什么色?故事要从虎丘塔说起·····.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1

虎丘塔的塔中塔——金涂塔.凤凰网佛教.2023-11-01

有多少古塔,被印在了纸币上?.今日头条.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