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耕
司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罗之子,司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华夏族,春秋时期宋国人。
司马耕出身贵族,是司马桓魋之弟,其兄桓魋倚仗宋景公尊崇而骄横放纵,甚至阴谋害景公,后败露出逃,他的另外两个兄弟子颀和子车也曾随桓魋作恶。司马耕因忧于此,前往曲阜拜孔子为师,学习期间因哥哥之事精神负担重、面有忧色,还向孔子请教“仁”和“君子”问题,孔子以“仁者,其言也讱”等话语教导他。桓魋叛乱时,司马耕不愿同流合污,将封地和信物交还给宋景公后到齐国,齐国赐他封地,可桓魋逃至齐国后,他因厌恶与其兄共处,又还封地,远走吴国,因未受礼遇返回宋国。后来在去齐国途中路过鲁国,死在鲁城门之外,鲁人阬氏将其葬于邱舆。他因反对叛乱的思想和行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封“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楚丘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睢阳侯”从祀孔子。
人物生平
司马耕是宋国人。《春秋传》曰:宋司马,字牛,即司马耕也。昭二十年传有华牼,孟子告子篇有宋钘,是古人多以牼为名,司马牼亦是也。冉耕亦当为冉牼,古字假借耳。司马牛一名犁者,《论语·雍也篇》犁牛之子且角。何注云:犁,杂文也。”
为人多言而躁,当其问仁时,孔子回答说:“仁者,其言也。”(《颜渊》)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其兄司马桓作乱于宋,对此司马牛坚决反对。其兄失败奔卫,他就离卫去齐;其兄奔齐,他又离齐奔吴,誓与其兄不共事君。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向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楚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绥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司马子”。
人物思想
他问孔子有关仁的道理。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心思笃厚,说话时总好像是克制着,不肯轻易出口。”他不太明白,又问:“说话时克制着,不轻易出口,这就算合乎仁吗?”孔子解释说:“既然做一件事情不肯苟且敷衍,那么,说话时怎么可以不加考虑而轻率出口呢?”司马耕又问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耕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做君子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如果是光明正大没有愧疚的话,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其家族败落后,有孤独感。子夏则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安慰之。
他反对叛乱的思想和行为对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有利,因而,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封赏。东汉主刘庄永平十五年(72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为其中之一。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向伯”。赵恒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楚丘侯”。赵禥咸淳三年(1267年)以“睢阳侯”从祀孔子。
个人生活
司马耕善言谈,性子急躁。拜孔子为师后,坚信儒家学说,反对犯上做乱。他的几个哥哥在宋国做乱,他便辞职奔齐。其哥失败逃往齐国,他便奔吴。赵鞅和田常欢迎他,皆未往。
参考资料
司马耕.名人简历.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