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
图书出版是指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以及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以及其他被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内容载体形式的编辑过程,并通过印刷发行向社会出售的活动。在中国,图书出版实行许可证制度。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图书出版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时,中国仅有105家图书出版社,到了1987年,这一数字已增至415家,不到十年时间增长了近三倍。1997年,图书出版社的数量达到了528家。自1998年起,在国家严格控制新设出版社的情况下,中国图书出版社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量主要集中在地方出版社,这反映了图书出版从规模数量增长转向优质高效的转变。随着出版社数量的增长,图书出版量也在不断增加。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较前一年增长8.8%;其中,新版图书占18.9万种,增长12.5%;重版、重印图书占13.9万种,增长4.5%;总印数达71.4亿册(张),增长1.4%;总印张为604.7亿印张,增长6.9%;定价总金额为930.9亿元,增长9.8%。图书出版实现了总产出561.9亿元,增加值215.1亿元,营业收入537.9亿元,利润总额77.2亿元,同比增长3.1%。同时,出版业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1年7月,182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和268家地方出版社完成了改制,成为了公司制市场主体。多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成立了股份公司,15家出版传媒公司的上市进程正在加速推进。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到“十二五”末期的目标,如年图书出版总印数达到79.2亿册(张)、出版物实物出口数量超过1150万册(份、盒、张)、版权输出品种数达到7000种等。预计在未来,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出版行业将继续取得更大进展。《中国图书出版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地面渠道图书零售市场的增长率有所放缓,2012年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13年的负增长幅度进一步扩大。相比之下,网上书店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行业规范
许可证制度
在中国,图书出版实行许可证制度。图书出版单位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获得图书出版许可证才能开展出版活动。
管理规定
2008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其中包括编辑责任制度、资格准入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等多项规定。这些规定旨在确保图书内容合法合规,保障图书出版的质量和效率。
编辑责任制度
图书出版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以确保图书内容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资格准入制度
出版特定类别图书,如辞书、地图、中小学教科书等,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出版单位须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
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图书出版实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选题,以及重大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的选题,须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未备案的重大选题不得出版。
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
图书出版实行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图书出版单位的年度出版计划须经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其他规定
此外,《图书出版管理规定》还明确指出,图书使用语言文字须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律规定,图书出版质量须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图书出版质量的管理规定。
行业现状
图书出版的过程包括多个阶段,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审稿、申报书号、确定印数和定价,再到设计、排版和印刷,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程序。编辑通过市场调研提出出版内容选题,经过三级论证和审批,最终由出版社选题审核委员会审批通过,报省一级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省一级新闻出版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出版图书选题内容进行审批,并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选题经批准后,进入编辑环节,编辑组织稿件并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审稿实行三审制,确保书稿符合相关规定。出版社总编室负责向出版业务部申请分配书号、条码并向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申请CIP数据。确定印数和定价由出版社营销部和责任编辑根据市场调研情况进行分析。申报CIP和实名制是重要的版权保护措施。设计、排版和印刷过程中,出版社与印刷厂密切合作,确保图书质量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