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洪积扇

洪积扇

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辨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

暴雨形成流速极大的洪流,山区洪流沿河槽流出山口,进入平原或盆地,使不再受河槽的约束,加之地势突然转为平坦,集中的洪流转为辫状散流;水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所携带的物质以山口为中心堆积成的扇形堆积物,称为洪积扇。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所以洪积扇又有三角洲之称。洪积扇通常是氧化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其沉积物多呈红色、紫红色。洪积扇分为现代洪积扇、古洪积扇和多期洪积扇。

洪积扇的叠置和变形是确定活动构造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广大的干早和半干早西北和华北山区的山前地带,暂时性和季节河常形成典型的洪积扇。

形成原因

洪积扇是山地洪水携带的泥沙在流出山口后因地势变缓、河道变宽及地物阻挡等原因形成的扇形沉积体。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洪积扇是一种较常见的地貌类型。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物源供给及基准面变化是洪积扇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构造活动是形成洪积扇的决定性因素。

洪积扇形成于山区,发生于雨季,分布于沟口。山麓斜坡地貌是形成洪积扇的基本条件之一。较陡的地形( 15°-45°)形成较大的坡降。在同样的水量和水流作用下,坡降较陡的冲沟冲刷和移动能力大于坡降较缓的冲沟,因而形成洪积扇的规模也相应较大。风化剥蚀作用强烈的山麓斜坡地貌易于形成洪积扇,且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洪积扇。地形破碎、沟谷发育,风化剥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利于洪积扇的发育。

分布

典型的洪积扇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

形态

多河床辨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

结构

洪积扇顶部堆积的是粗大的烁石,由顶部向边缘物质逐渐变细。这是因河流出山后坡度逐渐变缓,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的缘故。首先粗大颗粒堆积,随着水流向洪积扇边缘亡散,永流搬运能力愈来愈小,只能带一些砂和小烁,到了洪积扇的边缘部位,坡度继续减小水流更加分散和减弱,堆积物质的粒径更小,只是一些砂粘土和游泥。

特点

洪积扇通常是氧化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其沉积物多呈红色、紫红色。由于源区母岩性质的不同,洪积扇在岩性上差别较大。同一洪积扇沉积体的各个部分,岩性也不同。根据结构特点的不同,每个洪积扇在平面上可分为顶部、中部和底部三个组成部分。大部分洪积扇多以烁石为主,烁石间充填有砂、粉砂和粘土级物质,有些洪积扇也可由含烁的砂岩粉砂岩组成。根据洪积扇沉积特征,扇体最上部以片状漫流垂向加积为主的沉积区,称为扇顶;中部为辫状分支水流活动的沉积区,称为扇中;下部为交叉点以下地区,称为扇缘。

分类

根据洪积扇冲沟的活跃性和其发育程度不同,洪积扇分为现代洪积扇、古洪积扇和多期洪积扇。在气候和地质构造作用下,有的冲沟逐渐萎缩消亡,使分布于冲沟口的洪积扇也停止发育而成为古洪积扇;有的继续发育称为现代洪积扇;有的在同一条冲沟上由于冲沟不断退缩,沟口不断后退,并在不同的高程上发育有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洪积扇,被称为多期洪积扇。

影响

洪积扇产生的大量泥沙碎屑经冲刷、移动后,在山间梯地和农田处沉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其掩埋、毁坏水利设施且会导致农田丧失耕性,同时造成农田沙化。

治理方法

菌草治理洪积扇是一种利用菌草分层治理洪积扇的技术。其利用生物特性差异显著的两类菌草,采用育苗移植、插、条栽等方式,根据洪积扇地的特点分层进行治理。其优点一是生态效益好。不仅有效固土固沙,而且可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结构并提高土地生产力。二是见效快。在适合季节种植菌草能有效控制泥沙流失,当年即可有效治理洪积扇。三是经济效益高。用菌草治理洪积扇,种植3个月后菌草就可采割,并用作香菇、银耳、毛木耳、杏鲍菇竹荪野生灵芝等多种食药用菌的培养料,或牛、羊、马等牲畜的饲料,还可用作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可有机地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