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义士坊
兄弟义士坊位于鹤山市址山镇凌村小学(旧校址)东侧,是一座为了表彰陈元辅、陈英辅兄弟在宋末时期仗义勤王所建立的功德牌坊。该牌坊始建于宋末祥兴元年(1278年),后经历多次重建和重修,最终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被改建为水泥建筑。
历史沿革
兄弟义士坊最初由宋末皇帝建造,以表彰陈元辅、陈英辅兄弟对朝廷的忠诚。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进行了重建,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再次重修。然而,在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于当地村民迷信风水,这座牌坊不幸被拆除。随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应当地政府的要求,牌坊得以重建并采用水泥材质。目前,兄弟义士坊是一栋混凝土建筑,具有四柱三间的结构,宽度为6.5米,高度达到6米。其楼面采用了传统的瓦和瓦筒屋脊样式。牌坊正面的上枋位置设有圣旨牌,使用了红砂岩半浮雕工艺。中枋则镶嵌着大理石阴刻的坊志铭。背面中央刻有“谏议大夫”字样。两侧次楼夹堂正面左侧刻有“兄弟忠勋”,右侧则是“勤王义士”的字样;背面则分别刻有“崖山特旌”和“忠义流芳”。
文献记载
据清代乾隆《鹤山县志》记载,南宋末年,皇帝的船只停泊在崖山,当时聚集了二十多万官员、民众和士兵,所需的粮食主要来自广东省西部地区。在此期间,大凌村村民陈元辅、陈英辅因其祖先曾在高宗朝担任谏议大夫,深受国家恩惠,因此他们决定挺身而出,捐献了大量的粮食支援军队。此外,《陈氏家谱》也记录了这一事件,提到陈元辅、陈英辅在祥兴元年七月准备了粮食送往崖山,帮助解决军队的需求。当时的宋朝司徒下令翔龙县令组织工人修建了一座亭子,并赠予匾额,以此表彰两兄弟的忠诚和勇气。
保护状况
兄弟义士坊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重建、重修以及迁移。1983年,鹤山县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确保这一历史遗迹得到妥善保存。
参考资料
兄弟义士坊.陈氏宗亲网.2024-11-23
兄弟义士坊.鹤山市人民政府.2024-11-23
兄弟义士坊.陈氏宗亲网.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