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
渔阳,古代行政区名。
历史沿革
渔阳,古代地名。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置渔阳郡,治所即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因其位于渔水(今白河)之阳而得名。
秦统一后,复置渔阳县,郡县同治,治所与燕相同。历两汉、三国、晋朝、南北朝至北魏,渔阳郡始徙治雍奴(即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
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 (今天津蓟州)为渔阳县,隋玄州渔阳郡、唐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
渔阳历史上的治所应对应现在的三个地点: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前治所为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移至雍奴县治所,即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县,治所为天津市蓟州区。
秦置渔阳郡,治渔阳县,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
《史记·燕世家》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辽阳市,置上谷郡、渔阳、右北平、辽西地区、辽东郡。
胡亥发闾左戍渔阳即此,汉置渔阳县为郡治,城在渔水(今白河)之阳,故名。
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 (今天津蓟州)为渔阳县。
渔阳被后世诗人常用为意象,意为征戍之地。有唐朝诗人张仲素诗句“昨夜梦渔阳” 。
地名含义
“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