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
在江苏省无锡市学前街水乡茶楼门口(钱钟书故居就在近旁)初次见到邹鹏先生,我很难相信他今年已有90高龄。邹老个子不高,精干灵敏,头戴一顶有鸭舌的旅游帽,一手拎着黑包,一手拿着小灵通和一张纸条正准备打电话——看上去,邹老最多是个七旬老人。能够约到邹鹏先生进行访谈,要感谢锡剧研究专家钱惠荣先生的介绍,他们两人是多年的老友。
于是,2006年立冬后的第三天,邹老、钱老和我,有了水乡茶楼内半天的以阿炳为主题的愉快谈话。邹鹏先生出生于无锡鸿山镇。鸿山遗址最早为无锡市所辖,现在属于新吴区。鸿山历史深厚,人文荟萃,是孙吴的一方圣土。商末为“让王”而从陕西省逃至东南吴地,成为江南文明始祖的泰伯,最后就安葬于此。鸿山除了有泰伯墓外,还有先秦刺客专诸、要离以及东汉“举案齐眉”之梁鸿孟光的遗迹。邹鹏先生出生在风水宝地,但家境却十分贫穷。他3岁失去母亲,只上了3年私塾就失学回家。18岁在家务衣时,为避中国国民党抓壮丁,只身逃到了上海市。经熟人介绍,在上海无依无靠的邹鹏到戏院的茶馆里做伙计。他经常送水到戏院后台,由此结识了无锡东亭人、锡剧艺术家“半天红”邢长发。后来,邹鹏先生便正式拜邢长发为师,开始了锡剧艺术的演艺生涯。
编辑推荐
《二泉映月》:一部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
真实再现阿炳在人世黑暗中的长久挣扎
从未公开的户籍档案照片
以第一手资料还原民间音乐家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
谨以此书纪念盲人音乐艺术家阿炳辞世60周年
媒体推荐
阿炳走街窜巷卖艺,无锡城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他。阿炳当年是有名的“无锡八怪”之一。
——谈景清 阿炳旧时邻居
阿炳的艺术有三绝,绝中之绝则是他的二胡演奏技艺。阿炳的二胡技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黎松寿 原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阿炳基本每天下午到崇安寺皇亭广场卖艺,说新闻,骂奸商,当然还有拉琴弹琵琶。
——朱学津 无锡老画家
在我的印象中,阿炳人看起来瘦瘦的,蛮和善。他虽然自己没有孩子,但十分喜欢小朋友,只要有小朋友围过来,他就会用胡琴模仿公鸡报晓、母鸡生蛋、猫狗打架的叫声,惟妙惟肖。
——费逵原无锡《晓报》记者
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这是我对阿炳最深的一个印象。
——邹鹏 著名锡剧前辈艺人
他伟大的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音乐史上。
——赵讽(1916-2001),中国音乐教育家
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作者简介
黑陶,男,1968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无锡。出版过散文集《夜晚灼烫》《泥与焰》《绿昼·黑陶散文》《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等。
目录
“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
受访人:邹鹏
“我亲历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
受访人:黎松寿
“我画的是阿炳生前最典型的形态”
受访人:朱学津
“无锡人常常称他们是一对仙童仙女”
受访人:费逵
“我父亲是阿炳的隔房师兄”
受访人:华寅生
“我和阿炳做过两年的邻居”
受访人:许忆和
“阿炳当年是有名的‘无锡八怪’之一”
受访人:谈景清
“第一个国际劳动节的晚上,我们请阿炳来演出”
受访人:张玉英
“我是听阿炳演奏最多的人之一”
受访人:华钰麟
“《二泉映月》是无锡人的‘就寝音乐’”
受访人姚德云
“我曾负责并亲自参与帮阿炳拾骨”
受访人:钱宗奎
“我收集过许多阿炳的故事”
受访人朱海容
“阿炳停当我们唱,我们停当阿炳唱”
受访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
“最难忘记的是阿炳击鼓”
受访人:尤武忠
“第一次看见公公,有点吓”
受访人钟球娣
附录一瞎子阿炳小传(1952年版)
附录二阿炳小传(1983年版)
阿炳(阿炳)年谱(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