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新觉罗·弘晖

爱新觉罗·弘晖

爱新觉罗·弘晖(1697年4月17日-1704年8月17日),清朝宗室,是清朝雍正帝的长子。

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1697年4月17日),爱新觉罗·弘晖出生于雍正帝潜邸,为爱新觉罗·雍正帝的嫡长子,其母亲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弘晖于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1704年8月17日)早夭,年仅八岁。弘晖死后,雍正帝未对其进行赐封。至爱新觉罗·弘历继位后,宣告追封其长兄弘晖为和硕亲王,谥号“端”,葬于雍正帝清泰陵附近的张各庄,后再为弘晖建设端亲王园寝。

人物生平

出身贵族

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子时(1697年4月17日),弘晖出生于雍正帝潜邸之中,是爱新觉罗·雍正帝的嫡长子,其母亲为乌拉那拉氏。

早年夭折

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日卯时(1704年8月17日),弘晖不幸早夭,年仅八岁。死后火化殡葬,葬于清代早殇皇子的葬地黄花山。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皇四子即位,是为雍正帝。雍正帝登基后,未对早夭之子进行赐封,故弘晖也没有封号。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乾隆即位,即爱新觉罗·弘历。继位后,乾隆帝于十一月十三日,宣告追封其长兄弘晖为和硕亲王,谥号“端”,葬雍正帝清泰陵附近的张各庄。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初七日,乾隆为雍正第八子爱新觉罗·福惠福惠以及端亲王弘晖安设两周王陵,园寝建成后设置官房并派官兵驻守。

家族成员

墓葬遗址

端亲王园寝位于今河北省易县清西陵泰陵东6公里的张各庄村内。雍正时期,幼年早殇皇子园寝提升规格,棺木改用“金棺”,备小式朱棺。端亲王园寝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初七日开始修建,修建完成后,由泰东陵内务府派遣相关官员日夜把守,端亲王园寝有大门、享殿和琉璃花门,大门外设守护班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其中享堂有五间,门三,饰用朱红油,绘制五彩金花。而茶饭房左右各有三间,碑亭一座,围墙有百丈长,守冢人有十户,其中造坟工价高达白银五千两。另外根据《直隶易州志》记载,端亲王园寝内还有“下马桩二根,平桥一座,营房”等建筑,与现存建筑结构基本一致。另外,端亲王园寝内不仅埋葬了弘晖,还附葬了其两个夭折的弟弟,即爱新觉罗·弘昐爱新觉罗·福宜

由于弘晖不仅是雍正帝的第一子,而且还是孝敬宪皇后所生,身份特殊。他的园寝建筑中东西朝房和围墙均用绿色琉璃瓦建成,但是园寝内没有宝顶,是不起坟的王爷园寝。而端亲王园寝从雍正初期建成至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便有脱落和损坏,到了光绪、宣统年间多有修缮,清政府倒台后,因战争频发、盗墓猖,端亲王园寝破坏情况比较严重,不仅有建筑倒塌、改建,甚至地宫也被盗掘。

至1954年,清西陵建立文物保管所,端亲王园寝作为清西陵14座陵寝之一列入保护范围。1961年3月4日端亲王园寝和其他陵寝一并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恢复了对它的保护和维修工作。199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款决定对端亲王园陵进行抢修。

端亲王园寝于1994年7月20日上午8时,考古队开始进行园寝清理工作,发现此墓没有宝顶的痕迹,稍突出地平面,有明显方形砖池,台基的结构已不清楚。在清理时发现方形砖池,随后沿着砖池正南中间沿台基铺石1米处开挖,在金刚墙铺石南发现了盗洞。盗洞洞口长约1米,宽约1.2米,盗洞在地平面以下47厘米处,洞宽48厘米、高46厘米,盗洞口填塞砖5块,盗墓者是把金刚墙上端的砖敲动而形成此盗洞,而整面金刚墙为青砖卧砖,高1.87米,宽1.97米,在金刚墙的底部南端有发现遗留骨灰,沿盗洞往下拆,拆到第9层时发现石门,而东侧石门是已开的状态,考古队在地宫内只发现了部分骨灰及铁锲子一个,其他物品如骨灰坛等都已消失不见。考古队只带回了石室内的骨灰与铁锲子进行保存处理。1996年10月正式修复竣工。

文学形象

在现代小说《清空万里》《无双花:长篇穿越小说》中爱新觉罗·弘晖为顽皮、可爱、贪玩但是待人有礼的的孩童形象,但同样早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