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松生
乐松生(1908—1968年4月27日) ,浙江省海慈水镇(今属慈溪市)人,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天津育才商业专科学校,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代传人。
1928年,乐松生遵从父乐达义命退学,任天津达仁堂副经理,协助伯父乐达仁经营药店。1937年抗战爆发后,达仁堂的总、分店所在地相继沦为沦陷区,乐达仁身染重病,不能理事。1943年至1945 年,乐松生兼任天津商联公司总务主任、天津建华公司经理。1947年,乐达仁去世,乐松生继承伯父遗志,成为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主要负责人之一。解放后,乐松生被劳资双方共同推选为同仁堂经理,真正掌握了同仁堂的实权,结束同仁堂四房共管的局面,并正式成为乐氏同仁堂第13代传人。为了改革传统中药剂型,实现药剂改革。1952年,乐松生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1954年,乐松生所在的同仁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仍任经理。1955年初,北京市市长彭真亲临同仁堂会见乐松生。同年,乐松生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并出任北京市副市长。曾当选为北京市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参加毛泽东邀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在京中央委员座谈会。1959年,乐松生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1968年4月27日,乐松生因文革中遭受迫害于北京自杀身亡。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1908年,乐松生出生于北京,幼年在家读书。1921年至1925年,乐松生在北京汇文教会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天津市育才商业专科学校。
工作经历
1927年中学毕业后,乐松生到伯父乐达仁在天津所开达仁堂药店学习。1928年,乐松生遵从父乐达义命退学,任天津达仁堂副经理,协助伯父乐达仁经营药店。1937年抗战爆发后,达仁堂的总、分店所在地相继沦为沦陷区,乐达仁身染重病,不能理事。面对达仁堂面临的艰难困境,乐松生坚守事业,使达仁堂渡过了危难时期。1943年至1945 年,乐松生兼任天津商联公司总务主任、天津建华公司经理。1947年,乐达仁去世,乐松生继承伯父遗志,成为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主要负责人之一。同时还是同仁堂重要股东,占股份1/16。解放后,乐松生被劳资双方共同推选为同仁堂经理,真正掌握了同仁堂的实权,结束同仁堂四房共管的局面,并正式成为乐氏同仁堂第13代传人。为了改革传统中药剂型,实现药剂改革。
1948年,乐松生接任同仁堂经理。1949年,乐松生父亲去世后,乐松生成为同仁堂重要股东及主要负责人,就任北京同仁堂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乐松生积极支援国家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仅半年内他(或以同仁堂名义)就为抗美援朝捐献6.9亿元(旧币)。同时乐松生任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中国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国药业公会主任委员。乐松生还曾试办过中药提炼厂,并聘请北大药学系郑启栋教授于1952年正式成立国药改进研究室,最终成功试制了银翘解毒丸、香莲片、女金片、黄连上清丸等四种产品,打破了传统中药中没有片剂药的缺憾,开创中药西制的先河,推动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2年,乐松生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1954年,乐松生所在的同仁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仍任经理。8月,同仁堂公私合营,成立董事会,乐松生任经理。1955年初,北京市市长彭真亲临同仁堂会见了乐松生,对他带头实行合营和合营后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又在中南海接见乐松生。同年,乐松生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并出任北京市副市长。曾当选为北京市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乐松生被选为北京市副市长。1956年,参加毛泽东邀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民主建国会在京中央委员座谈会。乐松生经理代表北京工商界在天安门城楼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递交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喜报。1959年,乐松生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
晚年时期
1968年4月27日,乐松生因文革中遭受迫害于北京自杀身亡。
名人轶事
管理达仁堂
1925年毕业后受其父乐达义之命去其伯父乐达仁在天津市开设的达仁堂药店学习医药知识和经营管理,期望他能继承祖业,光耀门楣。乐松生的祖父乐季繁,原是同仁堂四大股中的第四股,去世时遗有白银400万两,其伯父乐达仁、父亲乐达义、叔父乐达明、乐达德共同商定,用遗款先后在上海、武汉开设分店,以扩展同仁堂业务。虽然是同仁堂的分店,但根据祖制并不能直接以“同仁堂”命名,于是取名“达仁堂”,以乐达仁为经理,全权负责药店的经营管理。后来,由于经营不佳,才将总店和药厂迁到天津市,这即是天津达仁堂的由来。而此时的北京同仁堂则继续实行四房共管制度(即每房各派一人共同管理),并由乐松生的父亲乐达义代表四房参与同仁堂的经营和管理。乐松生在达仁堂里学习一段时间之后,1928年,即开始担任天津达仁堂药店的副经理,协助乐达仁管理药店。他在担任副经理期间,在伯父乐达仁的指导下,苦心钻研药店经营业务,学习分辨各种药材的性能,尤其是对药材的质量特别注重,购置药材时不论贵贱,务必以质量为标准,如牛黄、龙骨、犀角等都选用上等货,而鹿茸、大丹参等则专门到营口药市选购,而这种以优质原料制成的药品,则大大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即使价格高昂,也一样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和信赖。同时,为了扩大生产,提高产量,他还与乐肇基(乐达明之子)为药店购进了电动石磨、电动箩筛、冷冻机,还打深井、建水塔,使得药店的生产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因此,在乐松生任职达仁堂副经理期间,达仁堂的生意蒸蒸日上,达仁堂声名远播。
中药剂型的改革
1950年,彭真对乐松生提出建议,中药一直有个缺点就是不好吃,:汤药以及丸药量多丸大,希望能制成西药的样子,像药片一样,既好吃又好带。乐松生认为中药业的根本发展正在于此。中药改革,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彭真鼓励乐松生并表示他只是提出初步想法,各行各业都会有条件大发展,中药业更有这种潜力。万事开头难,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可以。彭真的话给了乐松生勇气。他随后便找到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教授、北大药厂副厂长郑启栋教授商量此事,并一起研究制订了《中药剂型改革研究工作的初步方法和进行步骤》。1952年10月1日, 在北京宣武区杨梅竹街42号这座小院子里,达仁堂驻京办事处国药改进研究室正式成立。乐松生提议先从几种疗效显著而又需要量大的中药开始进行剂型改革。他们选中银翘解毒丸、香莲丸、黄连上清丸和女金丹4种中药。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疗效好、体积小、便于携带和保存的中药片剂制作出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中药成药制成西式片剂的创举。4种中药片剂的试制成功,可以说是中药制造业上的一次革命。乐松生和郑启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54年5月, 乐松生将国药改进研究室正式改名为“达仁堂中药提炼厂”,把原来德内大街55号的达仁堂养鹿场作为厂址,并且改建了1000平方米的厂房,还从上海市订购了冲压机、颗粒机、混合机、球磨机、离心机等设备,准备大干一场。乐松生亲任厂长,郑教授任总工程师。到了1955年,中药提炼厂已经研制开发10个品种的新剂型中成药。产量达到270万吨,新的中成药片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有的患者还给厂里写来感谢信。1956年1月提炼厂获准公私合营。1957年4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并,取名为北京同仁堂国药提炼厂,乐松生和郑启栋两人仍任原职。在以后的几年中,他们又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意义的人工合成牛黄、人工合成冰片和1人工麝香。
参考资料
乐松生.猫眼电影.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