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一套用于规范和序列化各学科教育目标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由美国学者布卢姆等人提出,其目的是为教育目标的设计和评估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布卢姆等人的研究成果被收录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该书共分为三卷,分别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出版。
分类原则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核心在于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主要领域。在每个领域内,又进一步细分了多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例如,在认知领域,教育目标被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种类型;而在情感领域,则包含了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系统以及价值观个性化五个层面。此外,在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则涵盖了全身运动、精细动作协调、非语言交流动作以及言语行为四个方面的训练。
后续发展
布卢姆等人的分类体系不仅揭示了不同教学内容背后的心理行为特征,还强调了教育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整个目标序列中的位置。这一分类法有助于增强教师对于教育目标多样性的理解和把握。后来,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加涅根据学习成果的多样性,将教育目标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五大类别;而日本学者棍田睿一则按照目标实现的形式,将其分为基础、提升和体验三种类型。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尝试从学习内容、过程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分类,或者着眼于全面发展个人品质和心理素质的角度来划分教育目标。
参考资料
从布卢姆到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演进.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24-11-09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华南师范大学.2024-11-09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豆瓣读书.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