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
朱凤(1910~1993年),女,原名寿臣,字瑞成,又字琪,曾用名文玉、蕴玉,生于1910年5月16日,常熟市人,高级工艺师。她曾任苏州市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委员会委员、苏州刺绣厂艺术指导。她的主要作品有散针、散套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等领袖肖像。
朱凤原籍常熟,15岁入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从师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学习刺绣,是一位集刺绣技艺、理论、教育之大成的艺术家;早在1951年6月,朱凤便开拓人像绣的新路,用“散针”绣成《毛主席像》,成为苏州绣毛主席像的第一人;1952年她创造的“散套针”,至今仍是刺绣工作者最常用的一种针法;1954年,在朱凤的倡议和指导下,苏绣双面绣恢复了生产,很快风靡国内外,成为苏绣艺术的象征;1956年,朱凤吸收西洋点彩画原理,发明了“点彩绣”,既避免了一般绣像的反光,又保持了中国刺绣特有的古朴风格;朱凤于1957年编著的《中国刺绣技法研究》一书,是新中国第一部研究中国刺绣技法的专著;1985年,她又编成《苏绣》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又一笔文化财富。
生平工作
思想起源
1928年,18岁的朱凤受聘于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一天,她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日本人学习中国刺绣艺术只有18年,技艺已超出中国。这促使她警觉,引起她思考,并立志要振兴祖国的刺绣事业。从此她暗下决心,技艺上精益求精,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刺绣事业。
1933年,她终于绣成了轰动一时的《孙中山先生象》。这幅绣象形态逼真,色彩相宜,得到当时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吕凤子先生的高度评价,并送交南京市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博得艺术界人士的赞赏,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奖金。朱凤第一次绣成的伟人象的问世,使她在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那时她刚二十三岁。
辗转技艺提高
抗战爆发后,江苏省沦陷,朱凤随母校西迁,途径安徽、江西省、湖北、湖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八省。在颠沛流离,长途跋涉的艰难岁月中,她独具慧眼,想到各省民间蕴藏着丰富的刺绣艺术品,代代传授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刺绣法,这是大有挖掘研究价值的工艺美术瑰宝。于是,她一路上考察了湘绣、桂绣、黔绣、蜀绣、闽绣等在风格、针法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搜选了苗绣、瑶绣、傣绣、蒙绣等刺绣品七百多种,研究各地代代相传的古老艺术的独特形神风貌,吸取其精英。
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宝藏,非但给朱凤以美好的享受,而且也大开她的眼界,激发她的创作灵感,启迪她致力于苏绣的推陈出新,改进技艺,提高她配合当时形势,为鼓舞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斗志,她绣成大幅《木兰出征图》送交福建省工艺商品展览会。展出时受到专家名流的一致赞赏,获得最高评价,发给超等奖状和奖金。她还别开生面的在绣品中嵌入珍珠、玛瑙,使其具有艳丽夺目,古色古香特色。参观展出的群众,包括当地人士、外国来宾和教会神甫等,均竞相购买,供不应求。
抗战胜利后,朱凤迁家杭州市,寓居西湖之滨。这时她的创作转向于取材西湖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孕育她刺绣艺术题材的多样化。同时她还将历年创作的三百余种基础图景逐一整理注解,成为研究苏绣针法和图案的系统性资料。
塑苏绣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朱凤怀着满腔热情重回苏州市定居,她立志会同苏州刺绣艺术界,振兴古老的苏绣传统艺术,她悉心研究了历代名家的绣品,批判吸收其技艺,经过长期的考察,1951年春天她试用“散针绣”新方法绣制一幅画像,仍依照肌肉纹理的原则,先铺底,后入线,再匀调和顺,并在上面加一些“施针”。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朱凤并不满足,经过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她从铅笔画和木刻画中得到启发。她想:刺绣以仿真为上,要达到这一效果,就必须针法娴熟,对光调色,得其妙用。
她曾亲自动手并指导学生刺绣了大型伟人像,马、恩、列、斯像两套。还完成为数更多的上级布置的有关人物、风景、花鸟等绣品的创作任务。她的绣品经常作为中央领导赠送外宾的珍贵礼品。
有一次朱凤绣制一幅莫高窟“飞天”人像,虽仍依照纹理绣制,但却全部改用极细的线,面部和舞纱仅用一丝,“绣纱透底”的绣法由此而产生。在她的倡导下,苏绣的双面绣恢复了生产。
创新针法
1956年春,朱凤应邀到北京市和各方面美术专家见面,一起探讨了刺绣人怎样处理反光、立体感、生动感等重要理论技术课题。回苏后朱凤经过反复思索和实践,又试用了一种“散套直纹组织绣”针法。
在成绩与荣誉的面前,朱凤心情激动,但并不满足,她不断前进,深入研究,对苏绣的“针法”和“色彩”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创新完善。她在“以往复经纬之法排列成之直纹绣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批判吸收西洋画中的点彩法,而创造了“点彩绣”。“点彩绣”用的是最规律的针法它以铁纱为绣底,形似戮纱的桂花纹而不同于戮纱的配色。它和杭州市的织锦相反,在纬上绣经而不露纬线,每针都用针上调色法绣作。它发扬了中国刺绣的特有的古朴的民族风格。并避免一般绣象的反光。用点彩绣制成的第一幅作品寄到北京市,由故宫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三个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大家认为:“点彩绣”针上调色,以针代笔,能达到色彩多样性的表现力,对于物体形态、动物传神,空间距离的立体感,光线折射变化,都具有立体、生动、真实的感觉,而且节省工时。例如她用:“点彩绣”创作的大型风景画《北海》仅用了7工时,如改用其他针法,估计需要150多工时。
1957年,朱凤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界代表会议,她以“散套针”绣制的《敦煌供养人象》和双面绣《百花鸟》在会上展出,作品中花鸟呈现出粉状腴厚的光泽,花、鸟、人物无一不展示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又一次赢得了观众的赞叹。当年10月版的《人民画报》特地刊登了《敦煌人象》的彩色照片。
育人
多年来,朱凤还精心指导青年绣制了《仿古百鸟图》乱针绣《狗》等苏绣艺术欣赏品,并孜孜不倦地精心培育了一代苏绣新秀。
人物贡献
朱凤对苏绣技艺水平的发展和艺术价值的提高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她在长期从事刺绣事业中,广泛搜集了古今中外的刺绣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在继承优秀工艺传统的基础上对苏绣“针法色彩”大胆创新。她总结历代针法三十七种,并加以改进。如“打子绣”过去只是一种色彩,现已进而为晕染的排列调色,使形象更生动逼真。同时她还采取多种针法的配合绣法。她所创造的“新散针”“散套针”“点彩绣”“针上调色”等四种绣法已被刺绣行业广泛运用。
然而,在过去极端左翼干扰下这样一位对发展苏绣工艺有突出贡献的刺绣专家,却备受种种不公正待遇,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她长期呕心沥血积累的资料、书稿均被毁坏,这也是我国刺绣事业的一大损失。
如今,一大批她亲手指导的学生,已成为苏绣事业的中坚力量。她还先后撰写出版了大量总结刺绣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如:《中国刺绣技法研究》《刺绣学教学大纲》《中国刺绣色彩研究》《手绣实用品色彩学》《刺绣法演变时》《中国刺绣史》《针上组织几何图》等书。最近她的新作《苏绣》即将出版。这些专著是她多年从事刺绣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我们不难从中看到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参考资料
形神兼备 惟妙惟肖——顾金珍的肖像绣.文化苏州.2024-04-01
苏绣名家—朱凤.苏州娇古苏绣艺术品有限公司.2024-04-01
工艺美术界纪念苏绣大师朱凤诞辰一百周年.艺术中国.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