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竺法雅

竺法雅

竺法雅(晋代),又称法雅,河北河间人,晋朝佛教高僧。少时善于外学,及长乃精通佛义。早年与道安共同拜佛佛图澄为师,与道安、竺法汰等人共同翻译经文并释义。后在高邑县建立佛寺,并经常与康法朗等人讨论经文,配以外事作为解释,称为格义。这种方法传到毗浮与昙相等人,并风靡一时。然而,道安认为这种方法违背佛法,故禁其徒众引用,后遂衰止。

【竺法雅】

师风洒落,善知机要,外典与佛教经典递互讲说,与道安、法汰,共同披释解疑,揭示经典之宗要。后立寺于高邑(河北柏乡),受教之徒众数百。每与康法朗以佛经中所说事、理等法数、名相配于外典,而为信众解说,此称格义。至毗浮与昙相等人,亦以此教导门徒。其法一时颇为风行。而道安以此法常违佛理真义,故禁其徒众引用,后遂衰止。[梁高僧传卷四]

【竺法雅】

东晋僧,格义佛教倡导者之一。河北河间人,生卒年不详。师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学,长通佛义,官士子多来请益。又,师善解经旨,能交互引证讲解外典与佛教经典,并与道安、竺法汰等共同解析疑难,以尽经要。后,立寺于高邑县(河北相乡?),训诱僧众百余。弟子有昙习等人。

魏晋时代,清谈流行,儒家思想逐渐衰退,老庄无为思想取而代之,故盛行以老庄思想为媒介,以解释经典,此即格义佛教。竺法雅、康法朗等人不余遗力以推广格义,毗浮、昙相等亦以此教导门人。后来,道安以此法有违佛法之真义而加以排斥,其风遂渐衰止。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四;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九章;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第二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