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绍侯

朱绍侯

朱绍侯,历史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朱绍侯主要从事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主攻秦汉魏晋南北朝及中国农民战争史。

2022年7月23日,朱绍侯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6岁。

人物经历

朱绍侯,男,中共党员。1926年11月21日 生,辽宁新民人。

1948年,考入东北大学教育系。

1949年,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部。

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军功爵制研究》、《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与阶级关系》等五种专著和两本论文集。主编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中国古代宰相传略》等8部教材和历史学著作,讲授有《秦汉军功爵制研究》等课程。

人物观点

展望新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前景

随着电脑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多地被应用于历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将会比20世纪更加精彩,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这是可以预言的。

随着文物考古新发现的不断积累增多,从远古到明清的历史都会有许多新的资料补充。再结合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古代历史研究的大量新成果,中国古代的历史将会在更坚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改写。这样,一部部崭新面貌的中国古代断代史、专门史著作将会陆续面世,一部部崭新面貌的中国古代通史著作也将陆续问世。

由“今注本二十四史”编委会主持编写的“今注本二十四史”,明年将由巴蜀书社陆续出版,以填补传统二十四史中后二十史无注的空白(即使“前四史”中的原注释也不再适应现代人的阅读需要,必须重注)。这将为古代史的研究提供更为便利的资料条件,也有助于历史学新成果的更多涌现。

“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后,中国古代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已可推至四千年前。等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完成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将被落实。21世纪写出的《中国古代史》将把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清晰周详地加以描绘和论述,以提供给年轻一代的读者。总之,21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前程远大,每一位研究者都可以在其中大展宏图。

给青年学子的指导意见

研究历史的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自觉不自觉,都要受一种或几种理论观点来支配,如历史唯物论、英雄史观、经济史观、历史循环论、历史虚无主义、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有些人尽管口头上不承认,实际上他的研究思路和得出的结论,正是某种观点的体现。

“文革”刚结束时,学术界思想混乱,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时的想法,在一部分中青年学者中泛滥。具体到史学界,有人特别反对五种社会形态说,认为“文革”以前史学界对历史分期的讨论毫无意义。当然,中国古代是否有过奴隶制社会,由原始社会是否可以跨越奴隶制直接进入封建社会,这些问题都可以讨论,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错了,过时了。

关于史学方法论,其目的无非是要找到一种能够洞见历史发展规律,并且用力少见功多,即“事半功倍”的研究途径。我认为研究历史没有多少窍门可找,既要勤奋又要有时间的积累。研究自然科学和文学创作可以早出成果,成名于年轻时,但研究历史的人却是在40岁以前很难有大成就。

首先你要有十年坐冷板凳的功夫,因为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人再聪明也不可能写出很有价值很有分量的著述。我给自己立有座右铭:“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要“勤”,包括眼勤、脑勤、手勤、口勤和腿勤。眼勤就是多看书,脑勤就是多思考,手勤就是多记多写,口勤就是多问多切磋,腿勤就是多实地考察。要“奋”,就是奋发有为,比别人多一倍甚至十倍的努力,百折不回,最终总会有所成就,才不至于“虚度年华空一生”。

具体到著述写作,我倒有一套工作程序,也可以在这里谈一谈。

一旦确定某一课题,我首先搜集资料(已有的资料更要充分利用)。我的方法是摘录卡片,每张卡片只记一条资料,以便于后来按类分组。资料内容包括三方面:一为原始史料,二为理论指导,三为学者的有关论述。资料收集齐,还要认真审核,剔除不能用的,然后把保留下的卡片按不同类分成一组、二组、三组……再根据卡片分组拟写出所要著述的大纲。第一标题下用第一组卡片的内容,第二标题下用第二组卡片的内容,依此类推。将来全文写完卡片也就用完,我把这种写作方法叫“一遍净”。

我认为这种工作程序有三点好处:一是避免写前忘后,使思路通畅无阻;二是避免卡片太多,使用时给自己造成混乱;三是避免内容前后重复或自相矛盾。

凡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有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程序。我以上所谈只能说适用于我自己,不是人人适用。特别是现在有了电脑这种工具,写作和研究的手段更科学、更实用、更便捷,但读书和写作的基本程序还是一样的。

获得荣誉

2019年12月12日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评选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人物逝世

2022年7月23日15时,河南大学原历史系主任、教授、河南大学出版社首任总编辑朱绍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开封市逝世,享年96岁。

人物评价

朱绍侯先生作为历史系主任,潜心治学,成就卓著,道德文章,垂范后学,为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朱绍侯先生作为出版社总编辑,秉持“坚持方向、质量第一,多出好书、奉献社会”的办社理念,为出版社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河南大学评)

朱先生是深受敬仰的历史学大家。他为人师表、着眼未来、胸怀天下,一生用三尺讲台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他的逝世是河南大学乃至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朱先生的遗志,为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美好明天接续奋斗。(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评)

朱绍侯作为一位学者,他严谨务实,科学求真;作为一位仁师,他孜孜不倦,桃李满门;作为一位九旬老者,他秉烛前行,笔耕不辍。坚守岗位六十余年,治学一辈子,他用生命书写历史。(《光明日报》评)

朱绍侯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状况,奠定了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当时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搭起了基本框架,并由此奠定了该教材在当时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主导地位。(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振宏评)

朱绍侯先生眼神是慈祥的,脸色是和蔼的,腰身是谦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地是平和的,灵魂是宁静的,我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深受其影响,弥足而珍贵。(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龚留柱评)

朱绍侯先生在自己学术生涯后期毅然抉择编今注本《宋书》并为之呕沥奔走,生动体现出一代历史学大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庄严使命感和对民族、对国家的崇高责任感。朱先生倡导、践行和推动的“史家注史”原则,也将通过《今注本二十四史》,成为新时期正史文献整理研究的突出标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评)

参考资料

朱绍侯教授讣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4-04-10

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逝世,其主编《中国古代史》教材影响巨大.澎湃新闻.2022-07-24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新华网.新华网.2021-09-15

朱绍侯教授讣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4-04-11

潜心做大学问的“大先生”——追记河南大学历史学家朱绍侯.河南大学校友总会.2024-04-11

赵凯、孙晓|史家注史:朱绍侯先生与《今注本二十四史》.百家号.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