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荚蒾
珍珠荚蒾(学名:Viburnum foetidum var. ceanothoides(C. H. Wright)Hand.-Mazz.),是离瓣花亚纲川续断目荚蒾科荚蒾属的植物。常生于海拔1200~3100米的林缘灌木丛中。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西部和云南省东北部至西部和西南部。
珍珠荚蒾植株直立或攀援状;叶较密,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边缘中部以上具少数不规则的缺刻,下面常散生褐色腺点,脉腋集聚簇状毛;总花梗长1-2.5(-8)厘米。花期4-6(-10)月,果熟期9-12月。
珍珠荚蒾植株可用作园林观赏。其根状茎可作为药材,有解毒、止血、止泻功效,主治肠炎、痢疾、崩漏、先兆流产、荨麻疹。
形态特征
植株直立或攀援状;枝披散,侧生小枝较短。叶较密,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5厘米,顶端急尖或圆形,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具少数不规则、圆或钝的粗牙齿或缺刻,很少近全缘,下面常散生褐色腺点,脉腋集聚簇状毛,侧脉2-3对。总花梗长1-2.5(-8)厘米。花期4-6(-10)月,果熟期9-12月。
生长环境
珍珠荚蒾常生于海拔1200~3100米的林缘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西部和云南省东北部至西部和西南部。
繁殖方法
喜半阴、湿润环境,耐寒,适宜疏松土壤。珍珠荚蒾采用分株繁殖。
主要价值
珍珠荚蒾种子含油约10%,供制润滑油、油漆和肥皂。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
干燥果实。
药材性状
干燥果实卵状椭圆形,压扁,长约7mm,红褐色,具纵棱槽,内有种子1粒,长椭圆形,压扁,背部具2纵槽,腹部具3纵槽,种皮常粘附果肉。气微,味酸,甘。以子粒饱满,色红,味甘者为佳。
性味与功用
酸、甘,平。清热解毒,止咳,消炎,接骨,止痛止泻,除湿,止血。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喉痛,头痛,牙痛,火眼,急性胃肠炎,腹泻,胃酸过多,跌打损伤,疮疖红肿,麻疹不透,皮肤瘙痒,风湿,血崩,先兆流产等症。常用量6~9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园艺观赏
珍珠荚蒾枝条修长,花繁密,果成熟时红色,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可与山石搭配,或配置于林下。还可作防火隔离树带,工厂绿化树。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6
秘境陇川 物种科普丨珍珠荚蒾.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6
草药库.www.ndcnc.gov.cn.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