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街道
李家街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沙河口区下辖的一个街道
历史沿革
发展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后,李家地区被日本侵略军侵占,属市役所北部出张所。
解放后李屯划归西山区。
1950年,为春柳坊,划归沙河口区。
1981年5月,李家街道成立。
地名由来
李家街道因姓氏而得名。
地理环境
李家街道地处沙河口区西北部,东与春柳街道接壤,南与马栏街道相连、西、北与甘井子区毗邻,辖区总面积9.1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人口
2011年末,李家街道辖区总人口81392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4387人。总人口中,男性39025人,占47.9%;女性42367人,占52.1%;14岁以下6763人,占8.3%;15~64岁60924人,占74.9%;65岁以上13705人,占16,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97.6%;有满、蒙古、朝鲜、回、锡伯、壮、黎、白、土家、维吾尔族、瑶、侗12个少数民族,共1972人,占2.4%。超过100人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2个民族,其中满族115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58.5%;朝鲜族209人,占10.6%。2011年,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944人。
经济
2011年,李家街道财政总收入1.1亿元,比上年增长5%。人均财政收入1358元,比上年增长5%。
2011年,李家街道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职工4685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4.1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2家,职工3713人。销售收入达到36.9亿元。
2011年末,李家街道有商业网点3205个,职工11275人。
2011年,李家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2011年末,有5家银行在李家街道开设了分行。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李家街道有文化艺术团体11个,会员1000个;电影院1个,座位100个,年放映480场次,观众达4.8万人次;俱乐部1所,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藏书18000册;还有台球、乒乓球、健身器材等娱乐设施。举办的文化节风展党旗映李家、唱京剧弘扬国粹等。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李家街道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2692人,专任教师401人;小学4所,在校生2761人,专任教师16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1248人,专任教师14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960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李家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个,其中预防保健所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病床5张。专业卫生人员68人,其中执业医师28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24人。
2011年,李家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1万人次。
体育事业
2011年末,李家街道有体育场地8处。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运动会8次,广泛开展徒步走、爬山、足球、乒乓球等各类体育活动比赛。100%的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9%。
社会保障
2011年,李家街道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48户,人数2234人,支出58.8万元,比上年增长9.5%,月人均21.9元;城市医疗救助33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6人次,共支出8.4万元,比上年增长0.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人,接收无军籍职工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4.3万元,比上年增长18.9%。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站11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15张。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4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40万元,使160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新增就业人员3654人,有352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355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8件,结案8件,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8件,占100%。
荣誉称号
截至2019年12月16日,李家街道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入选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