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诸葛弩)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改良制作的一种武器。
弩起源于战国,三国时期,诸葛亮把连弩改良,设计了能连续发射十支箭的兵器,叫作“损益连弩”,又叫“元戎”。诸葛连弩是一把可以随意增减箭支发射数量的弩,在战场上是主力武器,铁质箭头,箭长18厘米左右,能一次发射10支箭。分为诸葛分形式弩和诸葛全式弩。一般由桑木、箭匣活盖、藏箭、铁、出箭槽、桑木等组成。马钧曾试图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因生产复杂失传。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后来清人在此基础上,曾制造出“弹弩”。2014年11月,69岁的老人廖师傅制造出了“诸葛连弩”和“弩枪箭”。
诸葛连弩因具有文化内涵,成为了旅游景点中游客的打靶器具,也作为了海内外三国爱好者的旅游纪念品;同时,也为人们了解认识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实物。
发展沿革
制作背景
弩是一种由弩弦、弩臂、弩弓、望山(瞄准 器)、钩括(扳机) 以及矢等元素共同组成的兵器,弩在春秋以前就见诸记载了。弩逐渐运用于战争大约是在春秋末期。战 国时代,弩已大量装备部队, 并在战争中发挥出强 大的威力,齐魏马陵之战,,齐孙膑布设万弩 伏击魏国庞涓军, 显示了弩这一武器的威力。
有关弩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国因为拥有强大的弓弩队而让六国胆寒。战国时强弩成了战车的心腹大患,远程打击的强大杀伤力令战车坚固的盾甲也黯然失色。但强并不是当时弩的唯一发展方向,足够轻巧的弩在简化射击步骤以提高射速方面另有优势,于是出现了带有箭匣和活动臂的迷你连弩,这可视为诸葛连弩的前身。诸葛亮把连弩改良,设计了能连续发射十支箭的兵器,叫作“损益连弩”,又叫“元戎”。
蜀汉继承了汉代工官制度,在成都建立了专门的直属朝廷的工官作坊。诸葛亮曾颁布《作匕首教》《作刚(钢)教》《作斧教》等专用于工官作坊的管理条例。蜀弩有制作基础,蜀汉弩力大,1石120斤。蜀汉1斤约合今450克,10石约合今267公斤。诸葛连弩是当时作部的产品。
研制历程
到了汉代, 连弩成为常用兵器,诸葛亮在两汉连弩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对两汉连弩进行改进。实现了“一弩十矢俱发”,是一弩装十箭, 能连续发射。诸葛亮为了达到“一弩十矢俱发”的目的, 对以往弩的结构加以改变, 一是增加了箭匣, 箭匣相当于现代枪枝的弹匣, 有了箭匣就能保证弩的连发。诸葛亮在原有的弩机上增加了一个箭槽,这一装置可 以放入十支短箭,发弩时扣动一次扳机,就发出一枝箭, 紧接着箭槽中就掉下一枝箭来, 这样扳机可 以反复扣动,实现了弩机连续发射。
诸葛亮关注武器制作的质量,他曾对制作劣质刀斧的有关人员进行了惩治,,并亲自制定若干教令或规章加以管理。经改进后的诸葛连弩, 由于箭矢的长度缩 短了, 所以整个弩机显得小巧。
马钧为三国时期发明家(曾改进前人所造织绫机、百戏木偶,曾再次发明已失传的指南车,发明翻筒车),马钧看见诸葛连弩时,大赞其“巧”。马钧认为诸葛连弩还可演进为连发50矢,希望朝廷立项试验并推广,但未引起重视。
傅玄(217—278年)为魏末晋初的著名思想家,官至散骑常侍,封子爵。对朝廷未能批准马钧立项,重新研制诸葛连弩感到遗憾。这或许是诸葛连弩在诸葛亮身后不久就失传的主要原因。刘弘身为大将军,对兵器非常熟悉。弩机的发射功能由二矢齐发,到三矢齐发,再到十矢齐发,只是量的变化,无质的飞跃。从战国至晋,二矢或三矢齐发连弩已广泛使用了几百年,刘弘应见惯不惊。而刘弘看见诸葛连弩时,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称其为“神弩”。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驻军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守不出。同年八月,诸葛亮操劳过度,身患重病,在五丈原军中病逝。诸葛亮临终之时将所著兵法24篇、八阵图要领以及诸葛连弩之法传授姜维。
263年,诸葛连弩销声匿迹。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后来清人在此基础上,曾制造出“弹弩”。学者认为就是失传的诸葛连弩,首先其“矢长八寸”,能连续发射十矢,符合诸葛连弩的两个基本数据;又极为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使用。
2014年6月,69岁的老人廖师傅制造出了失传已久的“诸葛连弩”和“弩枪箭”。廖师傅还对“矢长八寸”的解读提出质疑,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2014年6月,廖师傅决定自制诸葛连弩。不久,廖师傅制造出了六箭齐飞的单弓诸葛连弩,六箭齐发可飞出7.3米,“弓力太弱”。此后,廖师傅开始试验十箭齐发的单弓连弩。
技术特点
综述
诸葛连弩连发十矢,矢长八寸。陈寿给诸葛连弩定性为“损益”,即在前人基础上改进。分为诸葛分形式弩和诸葛全式弩。相比一般的弩或连弩,诸葛连弩新增了一个如同弹匣的箭匣,将弩臂上的箭道改为箭管,即在箭匣前端开一圆孔,箭矢从箭匣坠入箭槽,通过前端的小孔射出,又用连杆(机木)替代了弩机,利用杠杆原理更加轻松地拉弦扣弦,还去掉了箭尾的羽毛,方便箭从管道中射出,而且无羽的短箭既然能通过管道射出,自然会启发后人进一步用弹丸代替无羽短箭。
此外,诸葛连弩的核心是新增了连杆 ,利用杠杆原 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动的弓弦轻易就能扣上 ,并快速连发。
箭矢
诸葛连弩矢长八寸,是连弩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它是为了适应 、配合整个连弩结构变化的需要。
箭匣
此外,连弩 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 ,箭身羽部位与箭匣壁发生阻碍 ,使箭支无法在重力作 用下 自然下落到发射位置。所以连弩的箭采用非常规制法 ,“以铁为矢”。箭匣位于弩臂 的上方 ,遮住了一般连弩望山 的位置,故望山被减掉。
箭管
诸葛连弩的另一变化是将过去的箭道改为箭管,即在箭匣的前半部凿一长圆孔 ,作为发射箭矢的通道。这是现代枪枝枪管的原始鼻祖。箭管要求用较硬的木材制作 ,制作时精密度要求高 ,为连弩工艺要求最高之处。箭管也是制约箭镞宽窄的瓶颈 ,故连弩的箭镞比一般箭镞窄得多。但诸葛连弩在形型上也有大、中、小之 别,箭管的宽窄亦有区别 ,箭镞也会有差异。 连杆 、箭匣 、箭管及铁矢四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连续发射。
主要分类
诸葛连弩分为诸葛分形式弩和诸葛全式弩。
诸葛分形式弩
诸葛分形式弩由桑木、箭匣活盖、藏箭十矢、铁箍、出箭槽、桑木、中用劈开鹅、刮薄、弦上、拿手眼、柱胸拐、桑木椿、来往发箭铁锁组成。
诸葛分全式弩
箭长八寸、绵毒药經铁嵌上、木匣盖、藏箭匣、弦路、箭槽、木匣底、木匣铁箍、发箭铁、桑木檐、桑木椿、柱胸拐、桑木椿、来往发箭铁锁组成。
技术参数
史书记载
三国志
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日:“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谈迁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三国志·杜传》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马先生之巧,虽古鲁班、墨子、王尔,近汉世张衡,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武备志
明·茅元仪《武备志》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该弩妇女小孩皆可用于防身,一弩连发十矢。铁镀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
天工开物
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卷15也说:“国朝军器造……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器木为之。另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棉甚,所及二十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
应用
诸葛亮鉴于诸葛连弩种特性,为提高部队有效对付曹魏骑兵的冲击, 特别成立了 连弩士特种部队。《华阳国志·刘后主传》载:“后主延熙中,丞相亮发涪陵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经过科学训练, 熟练掌握了发 射弩机的技术和技巧。连弩士部队的组建, 使得蜀军既能比较有效地保护自己, 又能消灭敌人。
社会影响
诸葛连弩因文化内涵,是旅游景点中游客的打靶器具,成为海内外三国爱好者的旅游纪念品。这是三国文化的活化石,不仅丰富了当今旅游产品,也为人们了解认识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实物。
相关评价
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岂人之精?何思之深, 何德之清……神弩之功,一何 微妙。(西晋镇南将军刘弘 评)
诸葛连弩使用了连杆 、箭匣、利用杠杆原理实现了快速连发,在世界历史上 首先创造出能连续发射的弩 ,超出了“损益” 范畴,与以前的连弩有本质的区别 ,是一种崭新的武器。(四川文物杂志 评)
诸葛连弩首先使用了连杆、箭匣,利用杠杆原理实现了快速连发,取掉了弩机,在世界历史上首先创造出能连续发射的弩,与以前的连弩已有质别,是一种全新的武器。(《寻根》杂志 评)
诸葛连弩在中短距离的杀伤力毋庸置疑,只是远距离射击仍然是短板,而且由于制作成本高(傅玄所说“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技术要求高(诸葛亮长于巧思),使用成本高(箭矢发射量大),它并不能取代一般的弓、弩或连弩,保存下来。(封面新闻 评)
参考资料
老汉据史书确认箭头尺寸自制诸葛连弩(图).凤凰网.2014-11-04
葛连弩: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武器(下)神物应机.封面新闻.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