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厚
罗启厚,字开端,又名喜厚,化名李锡香。湖南陵人,出生于1892年。
简介
罗启厚(1892-1931)字开端,又名喜厚,化名李锡香。原居均楚庙山咀,后迁坞总桥。罗家境极贫,未娶妻室,靠做工、挑运等苦力为生。民国14年(1925)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16日,在攸坞试办全县第一个农民组织——村农联合会。5月,改名西一区第一乡农会。后任西一区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西一区区委书记。
民国16年5月29日,罗率西一区农军参加攻打长沙市,后转移安源区。8月下旬,任中共醴陵县委委员。9月初回醴参加秋收起义准备工作,配合中国工农革命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团攻占县城。秋收起义部队转移后,留醴陵市农村坚持武装斗争,配合周云甫等收集步枪30多支、机关枪一挺,在冷水白鹤仙灯火坳成立武装游击营。在庙山咀设后方留守处,在伞把冲建立枪炮局,制造梭镖、大刀、鸟铳、松树炮等,武装赤卫队,寻找战机,打击敌人。
农历十月二十七日,醴陵清乡司令郭天佑派一个连到栗山坝清乡,驻扎汪海公祠。罗与周云甫、周不论召开南四区、西一区、庙山咀、楠竹山等地负责人会议,制订夜袭海公祠作战方案,罗启厚任指挥。当晚调集农民赤卫队1000多人,三跑包围海公祠。周云甫率敢死队埋伏聂氏宗祠门前小溪旁,深夜罗启厚一声枪响,赤卫队三路进攻,枪炮齐鸣,杀声震天,敌军纷纷逃窜,战斗迅速结束,歼敌一名,俘敌17名,缴枪40多支,战马一匹。后多次打退敌军的清剿,形成农村武装割据局面。民国17年1月27日和2月27日,一万多工农武装两次攻打醴陵市县城。罗率西一区工农武装,从左家洲过河攻占刘家码头和金牛巷口,因敌强我弱而撤退。后任西一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并试行分配土地。同年2月,当选为中共湘东特委委员。4月,醴陵苏区遭敌军“围剿”,沦为白区。罗先后转移醴陵北乡官庄、攸县峦山、江西莲花等地,继续坚持斗争。
民国19年,奉命回醴队,在西一区、西二区、北二区、与中共湘东南特委书记石青一道,先后发展200多名党员,建立檀月、溪月、石月、石塘、漂沙井、关王庙、黎家洞、野溪、油圳等十几个支部。控制渌江下游两岸,形成红色游击区。为湘东南特委建立渌口区和早禾冲两处联络站,开辟地下交通线。收缴枪支弹药、医疗器械,支援湘赣边苏区。9月下旬当选为醴陵市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民国20年10月8日,当选为中共湘赣省委委员,负责白区工作,继续在醴陵西乡活动。10月下旬,因叛徒告密,在西二区石亭野溪垅朱介藩家遭敌包围,突围时负伤被捕,壮烈牺牲。
经历
牺牲日期:1930年10月 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参加革命前靠打零工、做砌匠、棕匠、卖凉粉等维持生计。1925年,进入共产党人在当地创办的醒民夜校学习后,开始懂得革命道理,并于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当选为醴陵市第一个农民组织“攸坞村农联合会”的负责人。7月,北伐军入醴陵后,又先后任醴陵西一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中共西一区区委书记。同年9月,任中共醒陵县委委员,参与领导全县秋收起义,并随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参加了攻占县城的战斗。同时,积极领导醴陵西一区的工农武装开展地下武装斗争,先后在冷水乡组建了游击营,在伞把冲设立了枪炮局,制造松树炮、鸟铳、梭镖等装备赤卫队。1928年元月,率农军参加“年关起义”,两次攻打县城。同年秋,任醴陵西一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和中共湘东特委委员。领导全区贫苦农民迅速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在攸坞、冷水等乡实行了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共同耕作,共同消费的“共耕制”。同年4月,醴陵市全县苏区遭敌残酷镇压后,曾一度离开醴陵,转赴湘赣边根据地工作。1930年春,奉命返回醴陵,从事党组织的恢复工作。10月,当选为中共湘赣省委委员。10月下旬,因叛徒告密,在醴陵石亭遭敌包围。突围中中弹被捕。在押往醴陵县城途中,因伤势过重牺牲于神福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