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跨性别女性

跨性别女性

跨性别女性(米卡洛:transgender women),也被称为男变女(male to female/MTF),跨性别人群中的一种,指的是出生时为男性,但性别认同和生活如同女性,并且透过或希望透过医学方法去变成女性的人群。

跨性别女性不同于男男性行为者和男同性恋,其性取向可以是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此外,跨性别女性人群在心理、行为、着装等方面与一般人群会有一些差异。相关研究发现,跨性别女性人群存在大量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的危险因素。

国际现行指南推荐采用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法及国际疾病分类法两个诊断系统对跨性别人群进行诊断。 在中国,跨性别女性的诊断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采用DSM“性身份障碍”中的条目(F64),以及“性指向障碍”(F65)。

概念解释

跨性别人群(transgenders)是指自我性别认同、性别表现与出生时所具备的生理性别不同的人群,包括“跨性别女性”(transgender women)和“跨性别男性”。其中,跨性别女性是指出生时为男性,但性别认同和生活如同女性,并且透过或希望透过医学方法去变成女性的人群,也称为男变女(male-to-female/MTF)。有些改变了性别的人比较喜欢被称为男人或女人,而非跨性别者。

跨性别女性不同于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和男同性恋,其性取向可以是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此外,跨性别女性人群在心理、行为、着装等方面与一般人群会有一些差异。

诊断与治疗

诊断

国际现行指南推荐采用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法(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及国际疾病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两个诊断系统对跨性别人群进行诊断。 在中国,跨性别女性的诊断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采用DSM“性身份障碍”中的条目(F64):“持久和强烈地因为自己是男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以及“性指向障碍”(F65),指自己的性别认同或性定向不确定。

治疗

关于跨性别女性的激素治疗,全球各个地区执行的指南各异,如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orl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gender Health,WPATH)为健康专业人士发布了全面的指南,涵盖了针对跨性别者的所有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欧洲性医学学会科学委员会(European Society for Sexual Medicine,ESSM)推荐对跨性别者进行专业健康管理(health-care professionals,HCPs);美国内分泌学会发布了针对变性儿童和成人激素治疗的启动和监测的临床实践指南,也还有其他指南,包括由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发布的临床实践指南。

调查与研究

调查

2017年11月20日,首份《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在荷兰驻华使馆公开发布。该报告显示,2060名调查对象(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性别酷儿和易装者)中,61.5%正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情况,73.2%正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21.2%有过自残的行为,12.7%有过自杀行为。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中国总人口自杀率的数据是10万人中8个。

《2021全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跨性别群体有着远高于大众的自杀尝试发生率,61.2%的受访者近一年有过自杀想法,其中跨性别女性的比例更是高达69.2%。此外该报告显示,接受过激素替代治疗的跨性别女性比例高达66.2%,但仅31.8%的跨性别者会在使用药物前进行体检,其中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定期体检的比例只有10.7%。

研究

既往研究发现,跨性别女性人群存在大量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的危险因素。

国际上一些关于跨性别女性的研究发现跨性别女性人群有较多的无保护性行为,特别是无保护性接受性肛交的发生率较高,明显高于插入性肛交,而接受方较插入方更易感染HIV,因此,无保护性接受性肛交是该人群最主要的特异性的HIV危险因素。此外,跨性别女性人群具有多性伴的特点,主要为男性性伴,同时,跨性别女性人群有明显的参与商业性行为情况。跨性别女性人群存在成瘾性物质 (毒品、乙醇等) 滥用行为,以此缓解侮辱、歧视及其它跨性别带给她们的精神压力。

跨性别女性面临的这些侮辱、歧视、暴力、不公平待遇导致其大量的HIV相关的危险行为。并且这些侮辱和歧视使得跨性别女性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使其焦虑、抑郁、甚至尝试自杀,医疗服务上的歧视更是使其不能接受到HIV的预防和治疗服务。进一步导致跨性别女性生活贫困、住房没有保障、失业率高、严重的经济边缘化,最终导致该人群从事商业性行为、毒品滥用、错误的注射激素等HIV高危行为,这些行为又进一步的加重了该人群困难的经济状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相关法律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了遵循《奥林匹克宪章》中“禁止任何基于性别的歧视”,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给予性别重置运动员参赛资格,但必须遵照《斯德哥尔摩共识》所规定的条件:完成外科解剖学上的改变,包括外生殖器的改变和性腺切除;重置后的性别由官方当局给予法律认可;用于性别重置的激素治疗应以可核查的方式持续足够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各界逐渐重视LGBTQ群体的权益,国际奥委会于2015年更新规则,性别重置运动员的准入标准中去除了“外科解剖学上的改变”,但要求参加女子项目的运动员的血清睾丸素浓度在参赛前的12个月内以及赛中不超过每升10纳摩尔。

2025年4月,英国最高法院裁定,英国《平等法》对女性的定义仅指生理女性,不包括跨性别女性。该项裁定引发跨性别群体的反对,但女王陛下政府对此表示欢迎,称其厘清了法律界定。

人物举例

劳德尔·哈伯德

劳德尔·哈伯德在2013年之前一直是名男性,曾获新西兰男子举重冠军。但在35岁那年,他选择改变自己的性别。2021年6月21日,新西兰奥委会公布了代表新西兰征战东京奥运会的举重队队员名单,劳雷尔·哈伯德入选,代表新西兰队参加女子87公斤以上级的角逐,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跨性别运动员。

蕾妮·理查兹

1977年的美国网球公开赛公开赛中,蕾妮·理查兹创造了历史,她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时参加过大型男子网球赛与女子网球赛的选手,并被视为变性运动员的代言人。蕾妮·理查兹本是一位业余网球运动员和眼科医生,曾以男性选手的身份五次参加美网公开赛。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接受变性手术之后,她是否可以作为女运动身份参赛一事引起了广泛争议。当时在美网近百年的赛事历史上首次采用了染色体检查,这也成为女性选手获取参赛资格的必备条件。蕾妮·理查兹以性别歧视罪名起诉了美国网球协会,纽约最高法院最终判她胜诉。此后理查兹继续活跃在网球界,一度在女子网球联合会榜单上排到了第20名,退役后更是担任了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的教练,后者在其执教下成为大满贯得主。

参考资料

关于跨性别者,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美国心理学会.2025-04-28

跨性别女性:我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女人.凤凰网.2025-04-28

跨性别女性:我的灵魂与我格格不入丨镜相.澎湃新闻.2025-04-28

东京奥运赛场引性别论战:着装、长相和跨性别参赛者.中青在线.2025-04-28

英国最高法院裁定“女性”的法律定义不包括跨性别女性.观察者.2025-04-28

新西兰43岁变性人 将征战东京奥运会.株洲日报数字报.2025-04-28

世界首位参加奥运会的跨性别运动员来了,43岁的她曾是新西兰青年男子比赛冠军…….百家号.2025-04-28

#骄傲2020# 在....新浪微博.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