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村
六和村位于三水区的北面,四面环山,所辖范围面积为65.9平方公里,96条自然村(村小组)总人口13488人,3801户,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人均水田0.25亩,初步形成以蔬菜种植,水产和禽畜养殖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44405万元,人均纯收入8090元。
基本简介
六和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北面,四面环山,所辖范围面积为65.9平方公里。六和村委会两委干部总数是11名,六和村党总支部下设党支部13个,现有总支委成员9人,其中女支委成员1人,党员总数407名,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138名,占党员总数34%,60岁上的党员148名,占党员总数36%,党员队伍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129名,占总数32%。女党员20名,占党员总数5%,08年荣获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去年发展党员11名,基中35岁以下党员9名,占总数80%,女党员4名占总数40%,高中以上学历9名,占总数80%。
历史源流
三水区只有六和是以讲客家方言为主的村镇,全镇80条自然村除楼房、蒲坑、上寨、南宣岗、新旧邓边等村庄外都讲客家话。至于六和客家是从何地、何时迁此定居,则鲜为人知。
据调查考究,客家人来六和定居时间均在三水建县之后。深坑管理区大坪、西坑两村李姓耆老说,他们是明末才迁来三水的,至今已蕃衍十四代了。大坪村宗祠有副对联写道:“祖德贻谋开鹿洞,宗功遂统接龙川”。鹿洞即今之六和,龙川县是指嘉应州的龙川县大路下邓陇村。大坪、西坑两村人口200多人,为六和大族之一,可算是最早到达六和(鹿洞)的一族客家人了。
现居六和大坪、西坑、豆地脚、乐屋、西边、茶园、刘屋等村的客家人,都自认他们的祖先是直接从梅州市(今梅县市)一带迁徙而来的。据清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四年(1819年)《三水县志·列女》有一段记载可作证明:“杨氏,塘贝乡,嘉庆丁卯科钦赐举人刘国宁之祖母也。原藉嘉应州,适国宁祖,在颖早年孀守,节孝两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嘉应州牧曾颜其闾日:‘慈竹春晖’。后随子鹏可迁三水,俭积成家,子孙蕃衍,塘贝一乡无不钦其贤者”。塘贝(今称塘背)乡,现改为六和管理区,其中有刘屋村,以姓名村。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稍后,杨氏太婆随儿子刘鹏可迁此入籍。鹏可子刘国宁,在清朝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中举,为六和客家人中唯一的举人。
尽管有部分客家人自认来自四会市、清远市、花县等地,但探其远祖大部分也是来自梅州市一带的。翁屋村《翁氏族谱》有此记载:“翁氏族人远祖为梅州(梅县区)客家人,先迁四会县江谷。到乾隆初年始祖翁成晋移三水翁屋落籍,死葬蒲坑柠檬坑”。又如邓边管理区大头岗村《钟氏族谱》云:“我祖至丽美公,康熙,自永安(今紫金县)迁居花县狮岭洞,地名军田,立籍不过三十余年,……子应瑞公于雍正年间迁到三水立籍,地名龙潭约丽江村(即大头岗)。兄弟永瑞、元瑞二公嗣后亦迁来三水,在应公所创之基业左边居住(即梅仔园及上深坑两村)。”
六和客家现有李、钟、黄、陈、翁、何、杨、乐、刘、梁、罗、戴、邓、王、华、赖、张、伍、曾、林、古、巫、彭、吴、余、邱、江、欧、温、胡、曹等30多姓,人口近万。除大坪、西坑等少数族人自明朝后期迁来外,大多数入籍三水区时间是清代康熙帝至乾隆,距今只有二百余年。普遍村庄以开村始祖为第一代起计,至今只蕃衍到六代至八代,此足以证明。
客家人原为中原汉族,入粤后多聚居广东省东北部山区一带,由于当地人多地少,长期觅食艰难。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口不得不向粤西、粤中的广(州府)、肇(庆府)广大山区流向。那时清政府配以鼓励政策,诸如新开发区开荒造田享受减免政策、将丁银摊入田赋计征(即取消人头)等等。客家流入三水就是此种政治经济背景分期分批地进行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花县建县,调三水区知县王永名前往主政。王一上任即颁有“招四方流民垦田”法令,马上吸引不少客家人迁至。其中就有六和大头岗锺姓族人远祖钟丽美一家。据《钟氏族谱》记载:“祖从永安迁花县狮岭洞后,兄弟5人又因产(业)无几,住宅不堪,故各散焉,子钟应瑞不得不于雍正年间再迁三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