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学生
三好学生,是中国的学校给予被评选出来的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三好学生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1953年7月,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国在全市的中学干部会上做了传达,要求各校积极贯彻“三好”指示。1954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通过了《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即五四决定)。五四决定之后,部分学校率先开展三好学生评选。1955年2月和5月,“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正式进入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第一条。1957年2月,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提速。1957年以后,受形势影响,贯彻“三好学生”的工作开始遭遇困境。1963年2月,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雷锋、争三好”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好学生的评选被废止。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此后评选三好学生活动在中国各地展开,且与升学挂钩。2000年后,顾明远等学者多次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上海市、武汉、贵阳等地相继改革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从2014年起,浙江省中小学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
“评三好学生”是在学生身边树立一批全面发展的榜样,是树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旗帜,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三好学生虽有榜样激励作用,但只有少数孩子能评上,这会让评上的同学产生优越感,给其他同学带来心理负担。更为关键的是,“三好学生”与加分、保送等利益挂钩,成为决定学业前途的重要依据。然而评选标准科学性不足、机制粗放、监督滞后,致使评选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在部分地方,“三好学生”成了特殊群体子女的专利。
历史沿革
称号由来
三好学生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6月,一份反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营养不够、健康水准有所下降的报告,摆在了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案头,深感忧虑的他向毛泽东做了汇报。对马叙伦的建议,毛泽东随即指示:“健康第一。”他还提出,学习时间宜大减。不久,毛泽东再次致信马叙伦,信中说,学生的健康问题深值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
起初
有人认为,德、智、体“三好”是在1951年3月19日至31日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最早提出的。会议指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也有人认为,“三好”是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共青团二大主席团时提出的,祝贺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毛泽东发出“三好”指示后,1953年7月,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国随即在全市的中学干部会上做了传达,要求各校积极贯彻。
1954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通过了《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即五四决定)。决定中提出:“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切实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同年7月,教育部向全国教育部门通报了《五四决定》,希望各地参照执行。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一决定。五四决定之后,一些学校率先开始了三好学生的评选,有风向标作用的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自然走在了前面。
1955年2月和5月,“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正式进入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第一条。评选“三好学生”的活动逐渐在北京市属重点中学中推开。”根据北京市教育局的报告,1956年,北京的中学里已出现了300多个优秀班集体和大批的三好学生。同年4月14日,北京市举行了中等学校“三好”表彰大会,全市共有1295名三好生受到表彰。同年4月,青年团北京市委召开北京市高等学校三好学生大会。会议通知明确规定,三好学生评选的标准为“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社会工作”“学习成绩优秀”和“劳卫制锻炼成绩优秀”。通知还规定了评选程序:班级团支书、班会联合提名,经系行政、团总支审查同意后,再交由群众酝酿讨论(注意发扬民主),最后由校评议委员会批准。
提速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被称为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由此,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提速了。1957年以后,受形势影响,贯彻“三好学生”的工作开始遭遇困境。
1958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萧沅介绍,之前号召同学从事劳动,是贯彻三好号召,后来组织学生劳动,变成了安排学生的手段。这其中的变化,跟大的形势有关。1959年之后,中国进入困难时期。“老百姓开始饿肚子了,没有条件评三好。1963年2月,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雷锋、争三好”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活动。
废止和重启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好学生的评选也被废止。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始终没有明确“三好学生”的地位。相反,由于全面否定了新中国建国17年的教育战线成果,“三好学生”成了所谓“白专学生”的同位语,取而代之的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榜样形象。拨乱反正重申“三好”目标。在文化革命动乱结束后的拨乱反正过程中。学校共青团组织以“三好”为目标开展了各种活动。“三好”被重新提出,并给予重申和肯定。
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至此,评选三好成为遍及全国各地的活动,并且开始与升学挂钩。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学者多次呼吁停止三好学生评选,上海市、武汉、贵阳等多地已相继改革三好生评选制度,或代之以“优秀队员”“优秀团员”称号,或与升学时的政策性加分脱钩。
教育部在2001年1月11日发出的有关通知(教基[2001]1号)中规定:根据《意见》精神,各地在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评选省级“三好学生”的基础上,按当年毕业生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并确定的优秀学生,享受普通高等学校的保送生资格。
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被媒体称为“炮轰三好学生评比”,引广泛关注。同年,就社会相关人士提出“‘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应该废止”的观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明确答复,“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利大于弊,今后还将坚持下去。
从2014年起,浙江省中小学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2014年1月,南京一小学到了期末不再评三好学生,而是要根据一学期下来自己挣得的“积分卡”兑换的“嘉奖令”来获得奖励!从上个学期开始,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就开始试点用学校“百步之子”评选体系,来逐步取代固有的三好生评选。
评选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三个方面都好的学生被称为“三好学生”。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由班委会、团支部和班主任一起提名,形成名单,报到学校审批,再综合平衡。评出来的三好学生以干部和党团员居多,考虑学生的政治表现、集体荣誉感等。清华大学:1956年,青年团北京市委规定三好学生评选标准为“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社会工作”“学习成绩优秀”“劳卫制锻炼成绩优秀”。评选程序为班级团支书、班会联合提名,经系行政、团总支审查同意后,再交由群众酝酿讨论(注意发扬民主),最后由校评议委员会批准。
小学评选“三好学生”一直沿用旧的方法模式,即学校制定出具体的德、智、体评选标准,给各班固定的评选比例,一般是15%,每学期期末评选一次。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讲的是根正苗红,“三好学生”“德”在先,学生要想评上“三好学生”,不仅思想要好,出身还必须是贫下中农。而高考恢复以后,随着分数在高考中重要性的显现,“三好学生”评选开始逐渐偏向于“智”。一个班在评选“三好学生”时,候选人的学习成绩必须是前几名。
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且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2007年3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决定开展第九次“全国三好学生”评选表彰活动。“全国三好学生”评选标准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热爱所学专业,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及其它有益活动,有较强的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工作,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行为,模范遵守和执行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心理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获得过省级“三好学生”称号。
近几年中招体育成绩比重加大以后,为了不让学生因体育成绩在中招考试中吃亏,有的学校规定评选“三好学生”,体育的单科成绩必须在75分以上,这把一些学习好而平时不注意锻炼的同学排除到了“三好学生”之外。
2019-2020学年度太湖县三好学生评选标准,(一)思想品德好: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热爱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敬老爱幼,团结同学,爱护公物,踊跃参加公益活动。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生活情趣健康向上。在校内外有突出事迹或受到表彰、能积极配合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活动。评为安庆市“三好学生”获得过县级“三好学生”称号或同等级表彰;评为太湖县“三好学生”获得过校级“三好学生”称号或同等级表彰。(二)学习好:热爱学习,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学科发展均衡。勤于思考,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教育主题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方面有较突出的成绩;(三)身体好: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和各级组织的文艺体育竞赛。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政协提案
提案建议
2012年3月,时年81岁的沈鹏提出停止评选三好学生的提案。沈鹏身兼编辑出版专家与著名书法家双重身份 ,他觉得三好学生评比弊端超过益处。当时,三好学生身份成了重点中学录取学生的必要或优先考量条件,这背后隐藏的利益链引发了腐败现象。部分教师甚至以学生送礼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由于孩子一旦评上三好学生就能在升学推优中占据优势,家长们不得不为此劳心费力。他在提案中这样表述 。:“三好学生评选中的全班同学投票,成了一场闹剧。比如所谓‘倒数投票法’,学生把票投给票少的同学以增加自己被选上的几率,还有的订下‘攻守同盟’,约定互相投票。社会上的腐败侵蚀学生心灵深处。”他明确表示,评三好学生不符合教育规律。“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人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切还没有定型,我们的教育要让大家都好起来,而不是仅注意突出少数‘尖子’。”这份由沈鹏担任第一提案人的提案已经得到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支持,新闻出版界别共有13位政协委员联名参与。
权威回应
针对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发起的停止评选“三好学生”提案,教育部发言人续梅2012年3月4日表示,教育部并未对“三好学生”评选作出统一规定,也没有设置全国、全省性质的此奖项,无论实行或废止,教育部都不干涉学校决定。“无论什么奖项,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鼓励学生健康发展”,续梅表示,“三好”只是一种鼓励形式,无论什么形式,只要面向全体学生,只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部都是鼓励的。而这种奖项,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对于是否赞成评选“三好”,续梅表示“不便发表评论”。
改进措施
2004年,在上海,“三好学生” 这一称呼逐渐被淡化,更多使用 “优秀队员” 或 “优秀团员” 的称谓。武汉的一所中学摒弃了 “三好学生” 的评选方式,启用 “阳光少年” 评价机制来取代它。而在佛山市第九小学以及实验小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分别为毕业生颁发诸如孝顺父母奖、尊敬老师奖、勤俭节约奖等各类奖项。
2005年春季起,武汉市中小学的三好学生评选,更强调个体发展和社会性,要求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子女”。
不少学校设置科技创新奖、文体活动奖、见义勇为奖、博览群书奖和举止文明奖等,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小学里有少先队“雏鹰争章”达标活动,这种“争章夺星”取代“三好生”评选的思路也日益被广泛认可。
相关争议
支持观点
“评三好学生”旨在树立全面发展榜样,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虽一些地方“评三好”出现偏差,如以学习成绩代“三好”,或受不良风气影响,但这并非“评三好”本身之错,且可通过机制避免。社会用人与学校推崇全面发展一脉相承,“三好学生”荣誉能激发学生全面发展动力,也应设单项奖鼓励个性发展。“评三好”是形式,关键是借“比学赶帮”活动,让全面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应因难废止。
就社会相关人士提出“‘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应该废止”的观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明确答复,“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利大于弊,今后还将坚持下去。今后需要使“三好学生”评选的办法和程序进一步公开、公正,并加以完善——“三好学生”评选利大于弊。
时任郑州市纬三路小学李晓霞老师称,各班多通过集体投票、唱票,按名次自上而下选出“三好学生”。评选时,孩子们都很兴奋,成绩好、有威信、人缘佳的学生尤为紧张,紧盯着写选票的同学。结果揭晓,少数当选的同学十分开心,多数学生只能失落羡慕。应该说,“三好学生”确实是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能起到很好的榜样和激励作用。追求“三好”也是不少学生上进的动力。由于家长们同样看重这个荣誉,经常鼓励孩子争当“三好学生”,因此,“三好学生”对于学习中等靠上、进取心强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
反对观点
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重庆一个基础教育学术会上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顾明远称,中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一位初中班主任称,“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历经几十年,在不同历史阶段特点各异,从政治挂帅年代注重根正苗红,到高考恢复后偏向“智”,再到近年对体育成绩有要求。但该制度名额有限,常被少数人垄断,削弱众多孩子上进心。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应在肯定其激励作用的同时改革完善评比制度,如取消功利优惠,增设奖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金水区纬三路小学已实行多种奖励措施,让更多孩子体验成功,保持积极学习心态。
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三好学生”评选与学生发展有关,家长十分看重。一位老先生反映,孙女所在班级评选荣誉称号时,有小朋友私拉选票,这或为家长主意,班主任不仅纵容,还鼓动传单在其他班级传播。老先生认为老师此举不妥,会腐蚀孩子心灵、亵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此风不可长。
已经取消评选“三好学生”的北京实验二小,在其公布的评价说明中称,“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同步,因人而异的多元评价,才能给予孩子发展希望与前进动力”。时任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取消“三好学生”评选能否推广,并不是教育口能决定,也不是学校能决定的。她强调,现在取消“三好学生”只是在小学阶段,而中学、大学还是可以继续评选。李烈也没有否定“三好学生”评选的价值,“原来的标准有一定道理,我们提出新的评选方式也是对这三方面的细化。”
提倡综合素质评价、禁止给学生排名,正逐渐成为教育界共识。“三好学生”虽有榜样激励作用,但能评上的孩子是少数,会让评上的产生优越感,给其他同学带来心理负担。更为关键的是,“三好生”被赋予加分、保送等诸多待遇,成为决定学业前途的重要依据。然而评选标准科学性不足、机制粗放、监督滞后,导致评选异变为权力监督的盲区,在部分地方,“三好学生”成了特殊群体子女的专利,沦为权力寻租、制度走私的道具。评选“三好学生”采用重视学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易让孩子产生“学习成绩最重要”的错误认知,影响其全面发展。而且“腐败”异化的评选现状,会在潜移默化中误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此变味的“三好学生”评选,停掉又有何妨。
影响意义
“评三好学生”是在学生身边树立一批全面发展的榜样,是树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旗帜,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德育为先,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智育为主,学生要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能力为主;体育为基,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是成才的基础。总之,“评三好学生”只是一种形式,而在于通过开展“比学赶帮”活动,让德智体全面发展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
参考资料
教育部负责人:“三好学生”评选利大于弊.新浪教育频道.2025-01-18
媒体详述三好生由来始末 初期严格考察德智体.搜狐新闻.2025-01-18
北京实验二小拟取消三好生 以多元评价体系取代(3).中国新闻网.2025-01-18
浙江取消中小学省级“三好学生”评选.教育部网站.2025-01-18
取消“评三好”,利多弊多?.教育部网站.2025-01-18
“三好生评选”异变应叫停.人民网.2025-01-18
中国新闻周刊:回顾“三好学生”的历史脉络.中国新闻网.2025-01-18
南京一小学用挣积分取代“评三好”.新浪网.2025-01-18
从热捧到争议“三好学生”评选之变.央广网.2025-01-18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评选表彰“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5-01-18
【学生评优奖励】2019-2020学年度三好学生评选标准.太湖县人民政府.2025-01-18
教育部:并未对“三好学生”评选作出统一规定.搜狐新闻.2025-01-18
陈琛:“三好”制度和它的国家使命.新浪网.20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