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豆蔻

大豆蔻

大豆蔻(学名:Hornstedtia hainanensis T. L. et Senjen)是姜科大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2米;根茎横走,被鳞片状鞘,根粗壮。叶片线形,两面均无毛;叶舌卵形,总花梗极短,穗状花序卵形,苞片覆瓦状排列,外方的卵状三角形,革质,小苞片线形,花未见。果长圆形或椭圆形,果皮薄膜质,种子多数。3-7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定安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崖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东方市等县);生长在密林中。

大豆蔻种子主要用作甜品和糕点的调料,也有用大豆蔻来防治咽喉痛肺充血、眼睑炎、消化不良, 以至医治结核病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1-2米;根茎横走,被鳞片状鞘,鞘上密被褐色绢毛;根粗壮。叶片线形,长40-50厘米,宽6-7厘米,两面均无毛;叶柄长5-10毫米;叶舌卵形,长约1厘米。

花梗极短,被二列、套叠的鳞片;穗状花序卵形,长6-8厘米,宽3-4厘米;苞片覆瓦状排列,外方的卵状三角形,长3-5厘米,宽3-4厘米,革质,密被棕色绢毛;内方的质地较薄,披针形;小苞片线形,长2.5厘米。花未见。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2-1.6厘米;果皮薄膜质,干时维管束显露,顶端具宿存的长4-4.5厘米、被绢毛的花萼管;种子多数。果期:3-7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定安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崖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东方市等县);生于密林中。土攘与气候的要求,大豆寇原产东喜马拉雅山脉山区。它需要很特殊的气候条件,因而大规模栽培受到限制,只在海拔830-1830米之间的大吉岭地区种植了1620公顷。除印度外,锡金王国尼泊尔也有种植。在有大量有机质以及土壤轻松和地势缓缓倾斜而不致积水的小溪旁,在光照不足的常绿林木不很茂密的树冠层下,大豆范生长良好,它适于pH值为4.5-6的酸性土壤。大豆蔻理想的气候条件是最高温度14-33℃、最低温度6-2℃,年雨量2000-2500毫米,分配均匀,在旺盛营养生长期的4-9月尤其需要如此。

繁殖方法

大豆寇为一高度异花授粉的作物,传粉媒介是蜜蜂属、蚂蚁之类的昆虫、风和雨水。作为一种异花授粉的作物,它的遗传性状(如形态和生理的)应当有广泛的变异性,然而并非如此。至目前为止,只分离出3或4个不同形态的类型。这是由于这种作物一开始就采用无性繁殖的缘故。

此外,即使用种子繁殖,遗传的变异性也不多,因为在某一个地区通常只种一个品种,而这些地区又为山陵之类的天然障碍所隔绝,从而不同品种间的自然异花授粉就很少可能了。

一般用根茎繁殖。它在种植园的生长旺期达25年以上,而且种植10年或10年以上的老园并不罕见。6-10龄的产量最高,但此后在一个长时间内仍保持相当稳定的高产。

栽培技术

科学的栽培须在田间选择健壮、高产的植株来提供种植材料。到11-12月间,这些植株的地上茎枯死后,挖出它们的根茎,用50%的六六六粉处理,然后贮藏在有荫蔽的千燥处的地下,直至种植季节(5-6月雨季初)为止。沿台阶梯田或沿斜坡等高线,按2x3米的株行距挖直径和深度均为15厘米的穴。穴的一半填入含有50%细土和50%砂(或石砾粉)、木灰、堆肥(或腐熟的叶)、屠宰场的干废料以及50%六六六粉、克菌丹和石灰各一茶匙等的土壤混合物。将根茎切成5厘米长的小块,在荫蔽下晾几天,然后放在穴内,加人土壤混合物,使小块根茎的顶部恰与地面齐平。将小块根茎盖上薄上,最后覆盖5匣米厚的干叶或稻草,使土壤保持湿润和`{亘定的温度。将荫蔽树打顶,以减少荫蔽。在一个月之内可长出地上茎,在第二个月种植园就铺满绿叶了。

有时在苗圃密植小块根茎,一年后将幼苗移植大田。移植前3-4个月,在大田挖直径30厘米、深2厘米的穴。为了有足够时间平整土地,遭山崩破坏的种植园一般采用这种措施。

管理:除了必要时给荫蔽树打顶和不时耙地以防止由于落叶腐烂而结皮外,常没有多少管理工作。在雨季末,将地整成小以防植株倒伏而盖住根茎。在雨季开始前,在田间收集荫蔽树的枯枝落叶,就地堆成小堆焚烧。用耙和铲将烧得的草木灰与牛粪混合,散布田面,掺入土中。

主要价值

大豆蔻种子主要用作甜品和糕点的调料, 也作咀嚼和医药之用。种子里含有挥发性油按树脑, 在它的果肉里含有一些生物碱,所以可用来提取按树脑和具有胚胆碱特性的生物碱。有些地方用大豆落来防治咽喉痛肺充血、眼睑炎、消化不良, 以至医治结核病

参考资料

大豆蔻属.中国植物志.2019-06-01

大豆蔻.中国自然标本馆.201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