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鹿蹄草
普通鹿蹄草(拉丁学名:鹿蹄草属 decorata H. Andr.),为鹿蹄草科鹿蹄草属下的小型草本状灌木。叶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匙形,长(3-)5-7厘米,宽2.5-3.5(-4)厘米,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花序(3-)4-8花,花较小,直径1-1.5厘米;萼片卵状长圆形;花柱顶端有环状突起。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生于海拔600-3000米山地阔叶林或灌丛下。
形态特征
常绿草本状小半灌木,高15-35厘米;根茎细长,横生,斜升,有分枝。
叶3-6,近基生,薄革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或匙形,有时为卵状长圆形,长(3-)5-7厘米,宽2.5-3.5 (-4)厘米,先端钝尖或圆钝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下近于叶柄,上面深绿色,沿叶脉为淡绿白色或稍白色,下面色较淡,常带紫色,边缘有疏齿;叶柄长(1.5-)2-3(-4)厘米,较叶片短或近等长。
花葶细,直径1.5-2毫米,常带紫色,有1-2(-3)枚褐色鳞片状叶,狭披针形,长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稍抱花葶。
总状花序长2.5-4厘米,有4-10花,花倾斜,半下垂,花冠碗形,直径1-1.5厘米,淡绿色或黄绿色或近白色;花梗长5-9毫米,腋间有膜质苞片,披针形,长5-9毫米,宽1.3-1.5毫米,与花梗近等长;萼片卵状长圆形,长3-6毫米,宽2-2.5毫米,先端急尖,边缘色较浅;花瓣倒卵状椭圆形,长6-8(-10)毫米,宽5.5-7毫米,先端圆形;雄蕊10,花丝无毛,长4-5毫米,花药长3-4毫米,宽1-1.5毫米,具小角,黄色;花柱长(5-)6-10毫米,倾斜,上部弯曲,顶端有环状突起稀不明显,伸出花冠,柱头5圆裂。
果扁球形,直径7-10毫米。
花期6-7 月;果期7-8月。
产地生境
产河南省、甘肃省、陕西省、浙江省、安徽、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生于海拔600-3000米山地阔叶林或灌丛下。
模式标本采自大理白族自治州。
异种区别
本种在我国分布很广,其形态特征变化也较大,总状花序上花的多少、花的大小和颜色(由白至绿色),变化虽大,但均为连续性,很难再区分为不同的种(变种)。因此将P.oreodoxa H. Andr.及P. handeliana H. Andr.皆合并为本种的异名。
药用价值
本种为民间常用药用植物,主治肺病、止咳、筋骨疼痛等。
【普米药】头里救救:全草治风热感冒,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跌打损伤,崩漏,痢疾,外伤出血《滇药录》。头里救救:用于风热泪盈眶感冒,头痛,肺热咳嗽,咽喉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崩漏,痢疾,月经失调。
【白药】嗳得叶:全草治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月经不调《滇药录》。全草治风湿疼痛,肾虚腰痛,神经衰弱,肺结核咯血,血《大理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