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均衡陷阱
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 R. R)在1956年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概念,用于描述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缓慢且与人口增长保持持久均衡的状态。
理论背景
这一理论最初是在纳尔逊发表的文章《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的,文章以托马斯·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以及人均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纳尔逊指出,在这些国家中,人均收入水平往往处于低位,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和较慢的人口增长率。这种情况下,即使通过增加国民收入来提升储蓄和投资,也会因人口增长而使得人均收入回落至较低水平,形成一种难以突破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理论内容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主要关注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增长、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纳尔逊强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制约人均收入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他认为,只有通过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促进投资和产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有可能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显著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资料
【题目】什么是社会学中“低水平均衡陷阱”_.百度教育.2024-10-31
低水平陷阱理论 -.百度文库.2024-10-31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个人图书馆.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