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图像
微波图像是一种由微波辐射计接收到的地物发射的微波能量形成的图像。这种图像能够反映出地物的温度特性,尽管分辨率相对较低。微波图像的应用领域包括海洋冰层、洋流、陆地水体、冰雪、土壤水分含量、城市环境研究以及土地利用图的绘制等。
成像原理
微波图像的形成是通过对微波辐射的反射波进行成像。微波辐射反映了地物的温度特征,因此在解译微波图像时,除了要考虑一般的图像解译因素外,还需要了解地物的反射率、发射率和散射率等相关信息。此外,了解微波辐射的极化、时间和波谱变化也对地物的解译有所帮助。
发展历史
微波图像的发展与其传输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早期的微波图像传输系统采用了模拟调频FM体制,工作频率位于L波段。随后,出现了工作于Ku波段的图像传输系统。第二代微波图像传输系统实现了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数字化无线图像传输网络,并集成了多种智能功能。第三代微波图像传输系统克服了多径反射和高速移动条件下的多普勒频移问题,实现了高速移动下的非视距传输。
特点
微波图像传输系统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解决电磁波多径效应导致的误码问题,消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采用MPEG-2编解码方式提高图像质量和传输距离,支持数字化调制信道和加密功能,以及投资少、使用灵活等特点。
应用
微波CT
微波CT技术基于微波成像原理,通过获取成像区域内每个辐射点的辐射功率并归一化后描绘灰度图。微波CT分为透射型、衍射型和被动型,其中透射型和衍射型统称为主动型CT。微波CT的优势在于其对软组织的识别能力和癌症组织的区分能力,以及对肺部图像的获取能力。微波CT还具有非电离辐射、无损成像和安全性的优点。
SAR技术
SAR技术的核心是微波图像的获得,通过宽带信号技术和多普勒信息实现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空间微波成像雷达可分为真实孔径成像雷达和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后者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