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新会象山古城墙遗址

新会象山古城墙遗址

新会象山古城墙遗址的新旧两城周围共1370丈,建有城门7座,便门4座,大水关3座,小水关2座。新会区的古城一直沿用至民国,除在清代略有修整,各个城门及水关均变化不大。沿线可以看到一段段大块的城砖,长约1米,坚硬无比,是作为城墙底层承重的墙砖。

简介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千户宋斌改用砖石砌筑了真正意义的城墙,史志称为"旧城"。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县陶鲁筑"曾国藩"。万历元年(1573),兵备事何子明、知县伍睿发动乡绅捐资修筑外城(又称新城)。

民国时期,会城拆除了古城墙,改建马路。由于修建会城通向圭峰山的马路,最後一座城门北门也於1957年左右拆掉。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会城的城市建设,昔日雄伟的城池已成了往事,有城东马山和城西象山仍存有古城墙的遗迹。

象山县古城墙遗址,位於象山北麓陡崖边,始建於元代末年,是一段坚实的泥质墙基,从城外的沟算起高达5 -6米,主要是黄泥和沙土夯打而成,长达500多米。现在,在一般人眼里,城墙祗不过是一段高起的泥埂罢了。沿线可以看到一段段大块的城砖,长约1米,坚硬无比,是作为城墙底层承重的墙砖。还有一排排30厘米长的青砖整整齐齐地点缀在泥基之上,那是明代的城砖。在草丛中,细心找寻,还发现了一个城垛。在象山古城墙遗址上,还架有两门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建造的铁炮,炮口对着城外,其中一门重"三千司斤",长约3米,仍然威风懔,祗是不再令人生畏了。象山县上每天都有众多老人悠闲乘凉,摇着葵扇,指着这些墙基、城砖,不倦诉说着古城的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