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市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1998年,位于重庆。
学院概况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于1998年正式建院,其前身是1979年设立的国内第一个生物力学研究室和生物医电教研室。学院下设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生物医学电子研究所、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在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以及2006年首批进入的国家“111计划”等的强力支持和重点建设下,已经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设备先进、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拥有“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重庆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生物力学与组织修复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重庆市国际合作基地、重庆市医用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血液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个(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药学);有工程硕士授权点3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生物工程领域、制药工程领域);本科学科学士点2个(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学院拥有正副教授55人,其中正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导59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近80%。有外专专家1人、海外名师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重庆市学者1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重庆市百人计划”3人。8人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18人担任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等职务;5人担任重庆市学科评议组成员。教授汉斯。格里格森获“”称号。学院现开设有两个本科专业: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
学院有着光荣的历史沿革,是国内最早开展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在该领域内形成了一支国内最大的研究团队,是生物力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最具影响力的基地,研究特色鲜明,并一直与世界顶级实验室保持长期紧密的实质性合作,在我国生物力学及流变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十一五”期间,全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多达335项,科研总经费65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包括“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军工项目等共92项,获国家和省部奖7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院年均发表SCI/EI检索的学术论文近百篇,整个“十一五”期间我院SCI/EI检索的学术论文、申请/获权专利、高级职称师的年均科研产出等指标在全校连续多年居于领先位置。我院长期与美、英、日、法、德、加、等国的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药学院等国际顶级大学共建研究中心和基地(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建立“钱煦国际医学工程研究院”、与奥胡斯大学建立“中丹软组织生物力学及医疗器械联合研究中心”),多次成功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随着我院“111”计划基地的建设和“重庆市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一大批国际大师级的专家来院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学院正朝着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大踏步前进。
机构设置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组织结构如图。
师资力量
教授(研究员)
蔡开勇、陈国平、陈骥、郭兴明、侯长军、侯文生、胡廷章、胡宗利、黄俊丽、霍丹群、蒋稼欢、季忠、罗彦凤、吕凤林、吕永钢、梅虎、潘君、皮喜田、宋关斌、唐丽灵、田学隆、王伯初、王贵学、王建华、王凭青、王翔、王远亮、吴泽志、杨军、张义国、郑小林、钟代笛、钟莉
副教授(副研究员)
段传人、黄岂平、江启慧、金良、梁桂兆、廖彦剑、刘洪英、刘万钱、罗洪艳、王红兵、王亚洲、王永忠、吴寿荣、吴西、吴小鹰、杨眉、杨迎伍、杨维虎、叶志义、尹铁英
讲师及其他
陈春烨、胡燕、蒋雪梅、刘鹏、罗庆、万小萍、王星、张兵兵、祝连彩
专业设置
生物工程专业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重庆大学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专业。本专业主要侧重于学习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生物材料工程的理论及其在医药、农林、环保、材料等领域中开发应用技能。培养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工程设计、药物设计、医学工程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2012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中(来自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我们的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12个等级中的最高级--A++级,位列全国233个相同专业高校的前2%。
主干课程: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工原理与设备、生物分离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艺学、发酵工艺学、仿生学、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制药、生物材料学等。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医疗电子工程技术中心等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平台,构建了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工程技术背景,并能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人类健康及相关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传感器、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技术、医学仪器原理与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在医学仪器控制中的应用、EDA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其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医疗电子仪器测量技术、医疗电子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检测技术、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与检测等。
培养特色
特色一:建立了生物产业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创新性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体系。确立研究型学院以“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实施了研究型学院实践应用型和科研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强化实践、突出创新,建立实践应用与研究创新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国家医疗器械重庆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医疗电子技术中心等为切入点,培养产业化急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创新性人才。
特色二: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加强科研设施、科研经费对本科教学条件的支持力度,使学院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真正地赋予教学实验与实训功能,保证在科研中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中促进科研。通过课程讲授、专题讲座、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有效地实现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科研机构
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原国家教委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9月28日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始于七十年代末。其中,于1980年获得我国第一个生物力学硕士点,1986年获得我国第一批两个生物力学博士点之一,1988年获得教育部生物力学重点学科,1985年获得生物医学仪器硕士点,1989年设立生物医学仪器本科专业,1994年成立教育部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开放实验室。1998年学科调整,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仪器归属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经过20多年的锤练,已培养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互补、博士硕士比重大的、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
该室在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相结合的领域开展前沿、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以生物流变学方法探索组织与细胞的应力与生长关系,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物医学、医药、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以“985工程”创新团队为支柱,形成研究特色鲜明、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生物流变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2000年-2004年,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市、横向科研项目194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前期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子项目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5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子项目2项;国家安全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项;国务院三峡办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4项;高技术示范建设项目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73项;其中,春晖计划项目1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横向协作及其它项目64项。
2000年-2004年,实到项目总经费达2115万元,年均科研经费达到423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总经费:1303万元,平均每年260.6万元;部省市级科研项目(73项)总经费:564万元,平均每年112.8万元;横向科研项目(69项)总经费:248万元,平均每年49.6万元。已经完成的项目总经费达974.2万元,年均194.84万元。在研的项目总经费为1141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研究经费723.8万元;部省市级科研项目37项,研究经费272.5万元;横向科研项目25项,研究经费144.7万元。
2000-2004年度,该实验室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的情况是:博士后16人(出站3人);博士118人(毕业51人);硕士285人(毕业145人);其他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57人(毕业21人)。
此外,该室长期与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为代表的世界顶级实验室保持良好合作交流;作为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常务理事,首次为我国成功地争取并承办了国际生物流变学大会。
该室是国内唯一以“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纳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单位。凝聚了一支特色鲜明、国内最大的生物流变学研究团队;冯元桢先生2004年评价该实验室“执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之牛耳”。
该实验室的代表性成果有:生物力学工程方向“血液循环系统生物力学及组织工程基础研究”、“应力对植物生长影响及机理初步研究”;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方向“组织工程支架基础研究与应用”、“聚乳酸型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生物信息学与药物方向“新药研发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包括:在国际上率先发现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浓度极化现象;首次提出植物生长的应力调控理论模型;首次在体外重建出一种新型人工红细胞,其形态、力学性质及携氧功能接近天然红细胞;将张力整合理论首次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研究,突破丙交酯合成关键技术,国内率先实施聚乳酸中试生产;国内首家研制出消化道定点施药微系统;国际上首次提出分子电距向量,可作为药物设计与构效优化的重要工具。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电子研究所
重庆大学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于1986年成立,其前身是1978年设立的重庆大学无线电系生物医电研究室,是国内较早开展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研究团队之一。重庆大学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是“生物医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医疗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支撑单位。
研究所2008年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仪器、生物医学微系统、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等,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研究平台,建立了医学电子实验室、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医学图像处理实验室、生物医学微系统实验室、数字医学联合实验室(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消化道药物吸收研究联合实验室(重庆大学-上海国家药物制剂工程中心);拥有结构合理的老中青学术梯队,其中12人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正副教授9人。
通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研究所为生物医学工程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国内外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市场经营等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所从2003年至2008年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及国防军工科研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40余项,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7项;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15项;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项。研究所同国内外大学、医院、研究院所、企业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科研成果
部分专利
知名校友
龙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微重力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中心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在重庆大学工作,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执委、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细胞摩尔Bioengi.亚洲区主编等学术兼职。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