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俞甫才

俞甫才

俞甫才(1906—1934),原名余舍吾,化名张正华、张一松,是崇明区北排衙镇人。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1934年3月12日逝世,享年28岁。俞甫才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色,曾任中共崇明县委书记,积极参与农民运动,组织减租斗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俞甫才,1906年出生于崇明县北排衙镇的一个贫苦船工家庭。由于家境清贫,他只上过两年私塾便辍学在家。13岁时,他到陆正大布庄当学徒,店主陆伯良是当地开明绅士,俞甫才与陆伯良的儿子沈惠农(沈惠农)关系密切,两人在工余时间共同阅读进步书籍,思想逐渐进步。

1926年3月,俞甫才和沈惠农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负责人、共产党员侯绍裘的介绍下,前往广州市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学习期间,俞甫才对毛泽东、恽代英等人的教诲深感亲切,迅速领悟革命道理,树立了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1926年9月,俞甫才结业后,受中共江浙区委派遣,与沈惠农一起回崇明区乡间从事农运工作。他们在本乡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与地主阶级和军阀政府进行斗争。在西沙群岛地区,他们组织农民向政府报荒,要求减租减息,取消分租制,实行议租制。他们组织发动了1000多农民与军警斗争,迫使警察释放了被捕的农民。10月下旬,他们又发动7000多名农民在西沙示威游行,公开提出“对折交租”等口号,西沙农民纷纷响应,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接着又发动近万名农民到凤阳镇参加崇明县政府召开的“议租大会”,并派农民代表上台与县长进行说理斗争,迫使县长不得不答应大租减半、小租取消。事后,又发动大批农民包围县衙门,救出被捕的抗租农民。在抗租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俞甫才和沈惠农西沙群岛组织有广大佃农参加的农民协会,培养和吸收了60多名贫雇农和革命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5个党支部。

1927年9月,中共崇明县委成立,俞甫才任县委书记。为了准备发动农民暴动,俞甫才组建崇明区工农革命军联军总司令部。后因暴动计划泄露,联军司令部被捣毁,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将农运骨干疏散到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地,自己仍坚持在原地斗争。1927年11月13日,海门县委书记沈惠农牺牲。12月,江苏省委调俞甫才接任海门县委书记。

1928年1月4日,中共崇明、海门区两县委联合行动,组织崇明外沙大同地区(今启东市)农民暴动。数十名农民扛着镰刀斧头旗帜,先冲进大同游民习艺所,放出被关押的群众;接着冲进沈家仓,烧毁了沈大有典当。1月26日,俞甫才撰写《悼我们的战友——陆铁强》一文,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上发表,对沈惠农的牺牲表示沉痛哀悼。2月13日,俞甫才在曹家镇中共党员张宝奇家主持召开有20余人参加的海门、崇明外沙党组织联席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八七会议决议和江苏省委第三次暴动计划。3月19日晚,俞甫才和军工委员尹通率领20多名党员骨干,到久隆镇附近陈兆其家去筹征粮饷,不幸被捕,翌日被拘押在海门监狱。

俞甫才入狱后,国民政府海门县长施述之亲自审讯多次,对他刑讯逼供,但他坚强不屈,毫不动摇,后被判刑4年。俞甫才被囚狱中近3年,多次受刑,伤势很重,腿部有10多处溃烂生蛆。后经党组织托陆伯良设法营救,才获准保外就医。1931年回到崇明区老家养病。俞甫才养病期间,又与崇明党组织接上关系,在北排衙镇与丁先生合办一所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带病坚持工作,任中共崇明县委委员兼秘书。

参考资料

崇明最早的共产党员是谁?.澎湃新闻.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