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为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

《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形成于公元8世纪,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77章,1546年首次将四部医典木板印刷,发行到藏区各地,之后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木刻版和注释,成为藏医药领域最经典的名著。藏医院珍藏的《四部医典》有4种木刻版为扎塘版﹑达旦版﹑药王山版﹑甘丹平措林版及一部金汁手写版。其中,最早的木刻版刻制于1546年,史称“扎塘版”,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没有破损,中间附有彩色手绘插图,4种木刻版《四部医典》是全世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版本,金汁手写版是存世的唯一一部金汁手抄医学文献。

2015年5月,以文物文献名义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8年6月,《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医典简介

藏医学的主要医典。藏语是《居悉》(即《四部医典》),相传为宁妥·云丹贡布编著。但据《宁妥·云丹贡布》记载,又说此医典是译师白若杂纳翻译的作品,云登贡布对它进行了补充和注释。目前见到的几种版本,已不是原来版本了。相传了十一世纪时,云登贡布的后裔玉妥。萨玛吸收《月王药珍》的精华,对《四部医典》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阿旺罗桑嘉措时期,著名学者第司。桑嘉措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土登嘉措时,又组织人员对《四部医典》的文字进行修订。

敦巴辛饶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诞生地。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

雍仲本教的第一本“医典”记载敦巴辛饶一生娶了9个部落主的女儿做妻子,并生有8个子女。其中一个姓翟的妃子为他在藏历木猴年生了杰布楚西。杰布楚西后来成为敦巴辛饶的医学继承人,并将他父亲的医学论著编命名为《多个梦移》。这部书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四部医典》中的宗源书之一。

《四部医典》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藏医学。苏联艺术家出版社曾出版《藏医图集》,他们认为《四部医典》和《藏医图集》是举世无双的藏医文献,对它所引起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医学范围。

《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藏名《居悉》),是八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等所著。他深入实践总结藏医药临床经验,并吸收了《医学大全》(藏名《门杰钦木》)、《无畏的武器》(藏名《敏吉村恰》)、《月王药诊》(藏名《索玛拉扎》)等著作的精髓,并参考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理论,用了近二十年(约公元748~765年)的时间编著而成。至今仍为藏医、蒙医药人必读的经典著作。

《四部医典》共分四部,一百七十七章。第一部:《总则本》(藏名《扎据》)共二十六章,纲领性地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第二部:《论述本》(藏名《协据》)共三十一章,详细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理、病因、发病途径、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第三部:《密诀本》(藏名《门阿据》)共九十二章,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后序本》(藏名《其玛据》)共二十八章,论述了脉诊、尿诊、方剂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炮制、功能和给药途径以及外治法(放血、艾灸、火灸、外敷、拔罐)等。

主要内容

藏医原理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藏医还认为,人体是由七种物质组成的,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过经络与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各项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藏医诊断

采用“望、摸、问”的方法,切脉时,同样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而且十分重视“尿诊”。治疗时,除使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外,还配以穿刺、放血等疗法。

胚胎学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藏医就开始了对胚胎学的研究,并初步记述了人体的胚胎发育,《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中也记载:“胚胎首先要经历鱼期,其次要经历龟期和猪期”。藏医对人体发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要早于外国学者。

藏药名香

1、珍宝香。《四部医典》中明智仙长对于时下无名浊热、毒热,易疲劳、气血淤滞,抑郁烦躁等症状提出了多种预防,调养形式,尤其是具有香气的各种药物等烟熏和外敷。古格藏香坊依四部医典所载经典方剂,以晶珠本草所记载的珍宝药物,依现代藏医实践与指导,精研虔制二十五味的如意珍宝香,可预防雾瘴疫病从鼻吸入,是一款针对夜梦不祥,神志恍惚,思维迷乱,四大失调等都市亚健康病况,均有改善的普熏瑞品。

2、大鹏鸟香。《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其病因及病缘如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中明智仙长云: “由于众生贪欲之故,倒行逆施,乖戾之气弥漫天空;结成南岳云雾茶,笼罩大地。于是时疫,肠痧,急性扁桃体炎毒等疾病接踵而来。另四时亏盈,劳损、恶臭、忿怒、恐惧、愁苦等折磨,饮食失调,变生瘟疫。”古格藏香坊依四部医典所载经典方剂,以大果紫檀安息香缩合红景天、豆蔻、木香、麝香等26味药物精研虔制的烧熏辟疫大鹏香,是一款配伍殊妙,烧熏避免罹患传染病,消除流感、镇伏疠瘟的天然藏药香、为现代居家常备,预防时疫的居家普熏瑞品。

3、古格寝香。在四部医典中,藏医学导师明智大仙对影响人之气血的忧虑过度,失眠、饮食无度以及心神不安;恐惧,头脑晕眩、口涩、记忆衰退、失眠、梦中惊扰,体内机能失调等谓之龙病的病因、病缘、诊病作以精确释意及治疗形式。尤其是针对安宁梦寝、调整夜晚人体机能及提升综合免疫力之药物、功用有详尽记述及基方。古格藏香坊依四部医典所载经典方剂;以檀香紫檀肉桂枝花、豆蔻、红花、荜茇沉香等36味,精研虔制的古格寝香,是一款化浊扶正、散郁通泰、活络气血、醇馨生养的居家寝熏瑞品。

4、甘露香。《四部医典》中意生大仙问道:“末劫之际,疾病蔓延时期,有没有预防的办法?恳求众生的救星赐予教诲。”导师回答道:“善哉!意生大仙。在劫波末期,魅突然施放瘟疫、鬼女、空行传播疾病,外道徒毒害众生,此时自己和他人的预防非常重要。首先是传染疾病的预防,冰片、六妙药、麝香、阿魏属安息香缩合菖蒲科,具有香气的各种药物等烟熏和外敷、口服,皆能预防各种传染疾病。古格藏香坊依四部医典所载经典方剂,精研配伍二十一味清神甘露香,是醒脑爽神之晨香,嗅闻此香消热毒,散郁通泰,能迅速振奋精神、活络气血,可预防雾瘴疫病疠从鼻吸入,是一款醇馨生养的天然祥瑞藏香。

影响和流传

《四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的基础,传统藏医教育以《四部医典》作为核心教材和学位考核用书。《四部医典》影响力巨大,但其成书时代较早,所用语言为古典藏语,又使用韵文形式,文句为适应格律而更加晦涩。因此,后代藏医学家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第一部重要注疏出自苏喀·罗哲杰布。他在阅读藏医南方学派创始人苏喀·娘尼多吉的笔记时,得知当时流传的《四部医典》在传抄中已日渐失真,于是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小宇妥亲手抄写、注释的《四部医典》,在此基础上进行校订,并于1546年在扎塘地方刊行,是为《四部医典》最早的校阅本和最早的木刻本。之后他又花费四年时间进行注释,写成《祖先言教》。

《四部医典》的另一部重要注疏出自曾担任第巴二十多年的桑结嘉措。他在对不同版本的《四部医典》及注释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蓝琉璃》,为《四部医典》最详尽、权威的注释本。同时他还召集著名画家,绘制了79幅医学挂图“曼唐”,作为《四部医典》和《蓝琉璃》的图解。

18世纪时,《四部医典》和《蓝琉璃》传入蒙古族地区,翻译为蒙古文,影响了蒙医学的理论和发展。1982年,第一部中文版全本《四部医典》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版本由李永年根据扎塘本译出,译文采用偈文形式。1987年,第二部中文版全本《四部医典》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版本由马世林等人根据塔尔寺藏本译出,译文采用白话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这两个中译本都有相当数量的不准确之处。西方世界对《四部医典》的了解始于匈牙利藏学家乔玛。《四部医典》先后翻译为英语、俄语德语日语,但均为节译本。

2018年,拉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所藏的四种木刻本和一部手写本《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四种刻本分别为1546年扎塘版,1640年达旦版,1662年甘丹平措林版,1892年药王山版。前三个刻本均已绝版,其刻板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手写本为1942年的金汁抄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