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八·一三”事变

“八·一三”事变

“八·一三”事变(August 13th Incident),是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日租界和黄浦江中日舰为基地,向发起进攻的侵略战争,该事件最终导致淞沪会战的爆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相继占领等华北主要城市,日本统帅部认为占领“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切断其对外联系”,能使中国“军队和国民丧失战斗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因此,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向华北调集重兵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出兵上海,伺机在上海挑起战争。

1937年8月9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制造了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事件。之后,中日双方一边进行外交交涉,一边各自加紧军事调度。8月13日,凌晨3时许,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上午9时15分,日本军舰开始向上海闸北方向进行轰击。日本海军陆战队1小队,在日军坦克掩护下,突然由天通庵路及横滨桥方面跨越冲入宝山路口,抢占八字桥,并向驻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部队射击。下午4时50分,侵占一带的海军陆战队第3大队向刚刚进驻附近的部队进行炮火袭击,第88师守军予以猛烈反击,“八·一三”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八·一三”事变由此成为淞沪会战导的火索,此后中日双方在上海这一地势平坦、河网交错的地方展开大规模攻防战。

事变背景

日本的侵华战略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第三营第八连未经中国方面允许,在中国卢沟桥守军阵地进行挑衅性演习。深夜零时许,日方以“仿佛”听到宛平城发出枪声、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强行进入宛平城进行搜查,“七七事变”由此爆发。

日本统帅部认为占领“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切断其对外联系”,能使中国“军队和国民丧失战斗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因此,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向华北调集重兵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出兵上海,伺机将战争由华北扩展到。七七事变后,在1937年7月11日的五相会议上,日本海军确定了对华作战方案,在第一阶段配合陆军进行华北会战;第二阶段在陆军配合下进行作战,然后把战争扩展到华中和华南。

随后,日本上海市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向日本东京提出了《对华作战用兵的意见》,认为“欲将中国置于死地,以控制上海最为重要,并主张派出5个师的兵力,进行京沪会战,攻占南京、上海”。

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7月24日,方面企图利用一名水兵因嫖娼被发现畏罪跳海自杀做文章,企图以所谓“日本水兵被绑失踪案”为借口发动战争,但因该水兵在接受中国当局审问时写下的自供文书,将真相泄露,结果未能如愿。

1937年8月9日17时左右,第1中队长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一与藏不听门卫劝阻,驾驶汽车强行穿越虹桥军用机场警戒线,并开枪打死保安队员时景哲,被守卫机场的中国哨兵当场击毙。

“虹桥事件”发生后,驻沪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一面借机命令驻扎在的海军第1陆战队、第8战队和的第2陆战队,乘25艘舰船迅速向集结。8月11日,驻上海总领事和武官冲野分别会见了上海市长和淞沪警备司令,希望借由与中方谈判争取调兵时间。日方提出立即撤退中国方面和拆除所有防御工事的要求,遭到中方的断然拒绝。8月12日,在谈判进行的同时,日本陆军省和参谋部提出计划动员30万兵力、8.7万马匹,以及向上海和青岛市各派出两个师的派兵方案。同时,日本陆海军达成了协同作战的协定。

战前态势

七七事变发生后,综合当时的各种情况于7月30日向蒋介石提出在上海实行“先发制敌”的战役方针,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虹桥事件发生后,认为战事已无可避免,立即采取行动。蒋介石在8月11日下令张治中率京沪警备军进军上海,发动对驻沪日军的围攻战,作出主动发起淞沪会战的决策,在华东开辟第二战场。

1937年8月11日,淞沪警备司令部发现有3架不明国籍的飞机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空盘旋,日军有4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由白龙港向上海推进,加之原本在沪停泊的13艘日舰,共计29艘;上海市政府获悉,日本海军第二舰队于当天凌晨由本土的佐世保市赴沪,日本陆军省已对53岁以下后备队员下达动员令,第十六驱逐队已于前一天停泊在吴淞口外。同日,国民政府令张治中于当晚率领第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师向预定围攻线推进。

事件经过

1937年8月13日凌晨3时许,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上午9点15分起,日军以日租界和黄浦江中日舰为基地,向上海市发起进攻,战事遂作。日陆战队三辆铁甲车掩护兵士一排由路商务印书馆旧厂址与横浜桥间道路,过,向宝山路国民党军阵地进犯,并向国军开枪射击。经国民党军发觉,遂用扫射还击,日军以兵力不支分两路撤退,战事于9点半停止。根据《》占地记者调查,中方伤兵士、平民各一人,日方死兵士五人,伤十余人。上午10时以后,进入平静状态,中日双方各守原防。下午4时,日军积极增援,再次向与江湾路进犯,用中国国民党方面轰击,同时宝山路,,亦发生接触。下午5时30分,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夺取八字桥阵地,日军随后进行反扑,双方在八字桥阵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与此同时,日军军舰向码头、、沪江大学一线射击,大规模战斗随之展开。

日军的攻击重点为天通庵车站、、水电路一线上,试图以此攻入中方在一带的阵地,切断大场和闸北的联络,再对备战军队实施包抄攻击。但88师主力识破了日军的战略,死守八字桥阵地,并在持志大学到爱国女中一带与日军争夺阵地,对日军的司令部形成包围攻击之势。日军的攻击自一开始便被中国军队抵挡住,双方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中日双方交火后,上海市市长余鸿钧立即向驻沪日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并将抗议书录送挪威驻沪总领事兼领袖领事奥尔,转知各国驻沪总领事。

结果与影响

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正式爆发。于次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击战声明书》,公告了事变以来事变推演的经过,决心发动全国抗战。

淞沪会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军队的攻势作战,中国军队在上海对日军进行猛烈反击,双方在、罗店一带反复争夺阵地。随着的战事不断扩大,中日不断向上海增兵,双方陷入苦战。由于伤亡巨大,中国军队于9月中旬后撤,并全线转入防御作战,在持续的反复争夺战中,中国军队伤亡过重,后在日本海、陆、空联合进攻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接连被突破。10月26日,在被日军攻陷后,日军对中国军队形成合围,战况急转直下,中国军队被迫西撤,负责掩护撤退的孙元良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部在四行仓库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阻击。11月12日,日军全线占领淞沪会战宣告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八·一三事变之后,侵华态势进一步扩大,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此宣言为7月15日由中共以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所组成的代表团赴中国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等谈判时送交的,提出了发动全民族抗战、实现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主张。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话。至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后世纪念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专题纪念馆,坐落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宝山区境内。纪念馆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490㎡,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形成“馆园合一、文绿结合、史艺并举”的模式。201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是上海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上海数字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