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牌
藤牌,又称藤盾,源自中国福建一带,古代防护性武器,由深山青红藤精心编制而成,形似筛箩,坚固耐用。在明清时期军事中广泛应用,以轻便灵活、难被砍破著称。制作工艺复杂,包括采集藤条、编织成型、桐油浸晾及涂生漆等步骤,确保藤牌坚韧耐用。军事上,藤牌既用于防御,遮挡兵刃矢石,又与其他兵器配合形成战术组合,如鸳鸯阵阵形。
结构
藤牌以黄麻藤为主要材料,以藤蔑绕圈缠联成圆盘状。编织必须紧密,才能抵御敲打。外型上,藤牌中央拱出,周檐高起。内部有两个以藤条编成的环,并连结一条横木把手以供执持。藤牌直径为二尺五寸以上、三尺以下(约80公分至96公分),重量为五斤以上、九斤以下(约3公斤至5.4公斤)。
历史渊源
藤牌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它在军事防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据历史记载,藤牌最早出产于福建省,并在明代中叶传入内地。在明清时期的战争中,藤牌因其轻便、灵活且不易被兵器砍射破入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军队中作为重要的防御武器。此外,藤牌还常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形成多种战术组合,以应对不同的战场需求。
军事作用
在军事上,藤牌被广泛应用于防御和进攻两个方面。作为防御性武器,藤牌可以有效地遮挡敌方的兵刃、矢石等攻击物,保护士兵的身体安全。商周,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做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藤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藤牌传入内地之后,很快便成为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藤牌还可以作为进攻性武器使用,通过灵活的战术动作和配合其他兵器的攻击手段,对敌方造成威胁和打击。同时,藤牌还可以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形成多种战术组合。例如,在鸳鸯阵阵形中,藤牌手与长牌手、狼筅手、长枪手等协同作战,共同抵御敌方的进攻。
制作工艺
藤牌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采集藤条:选取深山中的老粗藤作为原料,这些藤条质坚而富有伸缩性,是制作藤牌的理想材料。
编织成型:将采集到的藤条进行编织,形成圆盘状的盾牌形状。编织过程中需要精心安排藤条的排列和交叉,以确保藤牌的坚固和耐用。
油桐浸晾:编织好的藤牌需要经过桐油的浸泡和晾干处理。这一步骤可以增强藤牌的防腐性和耐用性,同时使藤牌更加坚韧。
涂生漆:在藤牌表面涂上一层生漆,以增加其光泽度和保护性能。生漆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潮和防腐效果,能够进一步延长藤牌的使用寿命。
实际应用
清朝与沙俄作战中的藤牌实战
在清朝康熙,藤牌兵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清军面对装备火器的俄罗斯帝国哥萨克骑兵,藤牌兵以其轻便灵活、防护力强的特点,成功抵御了敌军的攻势。特别是在黑龙江省阻击战中,藤牌兵左手持藤牌,右手执快刀,利用藤牌的掩护接近敌人,专砍敌方的人腿马脚,出其不意,以快制胜。此战藤牌兵以零伤亡的战绩,击毙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30多人,俘虏15人,并缴获敌船一艘,极大地鼓舞了清军士气。随后,藤牌兵在攻城战中再次冲锋陷阵,最终迫使沙俄侵略者投降,为收复雅克萨城立下了赫赫战功。
戚继光鸳鸯阵中的藤牌运用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创立了鸳鸯阵阵法。该阵法以11人或12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笑,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队形灵活多变,藤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藤牌手通常位于阵型前列,手持轻便的藤盾并配有标枪、腰刀等武器。他们利用藤牌的掩护推进阵型,同时与敌人进行近战搏斗。在鸳鸯阵中,藤牌与其他兵器如狼筅、长枪、短刀等紧密配合,形成了攻防兼备、灵活多变的战斗体系。
湛江市藤牌介绍
广东省湛江市的藤牌多为圆形,由当地老粗藤精心编制而成,坚固耐用。在湛江民间,藤牌多与三叉并用,三叉也称马叉,缘于“湛江人民抗法斗争”。一百多年前,湛江人民不畏强暴,用收拢稻草谷物的农叉,手持藤牌与法帝国殖民主义者搏斗(1899年法国强租广州湾(今湛江)),流传至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术表演形式。此外,藤牌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兵器对练和武术比赛中,既具有防御功能又具备进攻能力。湛江藤牌舞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日或庆典活动,人们都会表演藤牌舞以展示其威武壮美的阳刚之气。吴川市民间用藤牌层层搭架,叠罗汉舞狮,称舞貔貅,武术与舞狮合一。徐闻县迈陈镇东莞村,用藤牌操练藤牌古阵。
历史记载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兴珠 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学的是翻斤斗,打藤牌。”
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藤牌总说篇》提到:“以藤为牌尽出福建省,铳子虽不能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颇称极便。”这段描述解释了藤牌的材料来源和防护效果,指出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适用性。
参考资料
藤牌.大书房.2024-08-25
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福建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2024-08-25
福鼎文化遗产的海丝印记之十——藤牌.福鼎新闻网.2024-08-25
读邢丨威武雄壮“藤牌阵”.澎湃新闻.2024-08-25
藤牌阵:古老战争阵法的非遗传承.今日头条.2024-08-25
资料.汉典.2015-01-05
助力非物质文化传承 平潭藤牌操传承基地17日落成_专题要闻_海峡网.海峡网.2024-08-25
非遗“藤牌阵”喜迎国内外选手.今日头条.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