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淑
罗淑(1903年12月19日-1938年2月27日),原名罗世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四川简阳。她曾在简阳县立女子学堂接受教育,后来进入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深造。1929年前往里昂并与马宗融结婚。1930年起在里昂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33年归国后在上海南翔立达学园任教并担任小学部主任。1936年,她的代表作品《生人妻》首次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同年,她随丈夫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次年返回四川省。1938年因产后并发症去世。
人物经历
罗淑于1921年就读于简阳县立女子学堂,1923年转学到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反帝反军阀的运动,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出游,立志成为独立自主的小学教师。她们甚至一同前往乐山市,了解当地女性的生活状况,这些经历启发了罗淑创作《轿夫》一文。
1929年,罗淑与马宗融一同前往里昂,两人很快步入婚姻殿堂。随后,罗淑在里昂大学开始了她的教育学课程的学习。1933年,罗淑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业,回到中国。她在上海嘉定南翔古镇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学工作,并且担任小学部主任。
1936年,罗淑以“罗淑”为笔名,向巴金投稿了自己的短篇小说《生人妻》,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她的文学生涯的开始,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此后,她又陆续发表了多部关注底层劳动者生活的作品,如《橘子》、《刘嫂》和《井工》等。
1936年,罗淑跟随丈夫马宗融移居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年后,他们回到了四川省。
1938年,罗淑因产后感染产褥热而逝世,享年34岁。她的逝世让巴金等人感到无比悲痛,巴金为此专门编写了《文学丛刊》以纪念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主要作品
罗淑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生人妻》、小说散文集《色儿坳》以及翻译作品《何为》和《白甲骑兵》等。她的作品虽不多,但影响深远,至今仍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人物评价
罗淑虽然在文坛上的活跃时间短暂,但她凭借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社会责任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巴金等人的帮助和支持,使得她的作品得以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和欣赏。
参考资料
罗淑[女] (1903.12.19—1938.2.27).中国作家网.2024-08-13
“人间悲剧”——《生人妻》.如皋日报 .2024-08-13
罗淑.知网阅读 .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