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娄近垣

娄近垣

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斋,号三臣又号上清外史。松江娄县(今松江区县境内)人。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八月,封其为“妙正真人”。乾隆继位后,封为通议大夫、食三品禄,带管道录司印务,住持北京东岳庙。京华冠盖,竞与往返。

传奇与史实

娄近垣自幼好道。先后师事杨纯一于仁济观,周大经于龙虎山学道,习五雷阵法,诸家符秘,成为“博符”道法高妙的道士。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箓名世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娄近垣随第55代天师张锡麟入京,奉命礼斗祈雨。言谈举止,受雍正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验,封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后随雍正学佛,写有《性地颂》等诗。

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河东总督田文镜推荐白云观道士贾士芳为雍正治病,由于贾士芳喜欢大言有关妖妄之事,触雍正,被雍正按大逆罪处斩。但雍正的疾患也始终未安,于是雍正认为是贾士芳的“邪祟缠绕”,遂命娄近垣设坛礼斗,以符水治之,病始愈。

娄近垣作为清代正一派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却对本派的符箓道法无所阐扬,并且为了迎合雍正帝禅宗思想,甚至将道教“炼气养真”称为“皆妖妄之人借以谋生之术”,在日常与名流交往中,又“不涉于丹药怪迂之说。”

有恭亲王延至府邸,问娄近垣养生之术。他回答说;“王今锦衣玉食,即神仙中人”。因席上有烧猪,乃笑曰:“今日食烧猪,即绝好的养生术,又奚必外求哉!”恭亲王十分佩服,赞曰:“娄公真学道者”。正是由于娄近垣对清廷的忠心,连雍正帝亦谓其:“秉性忠实,居心诚教”,对其大加褒奖“以表清修,以励后学”。

思想与著述

娄近垣认为“心心皆佛心”,“处处有道体”。热衷于提倡所谓佛仙圣一心,以“无心”“无住”为切合道体之要,好讲禅语,不过,据他《阐真篇》看,他主张从无心、无住为要的性功入手,炼化精气,性命双修。

娄近垣毕竟还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传后世的,其著述有《南华经注》一卷,《御选妙正真人语录》一卷,《重修龙虎山志》十六卷(一说十八卷),删定《黄箓科仪》十二卷,校订《先天奏告玄科》一卷,等。

重要贡献

在近二百年的顺康雍乾嘉朝没有一个崇道的皇帝,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过去道教赖以贵盛的上层路线被堵死,道教失去了挟君威以振仙道的起码条件。皇帝对诸如娄近垣和王常月也只是利用。即便是这样,皇 帝都公开宣称“此举非崇奉道教以祈福祥也”生怕粘上“崇道”的恶名,可见,在清初皇帝和一般社会政治家们的眼中“崇道”就意味着“乱政”明皇帝的崇道失国的教训历历在目,这实际上宣告正统道教在政治上已经“死’了。正统道教高度“内敛”道教无力实现自我更新,道教的整体性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娄近垣,年字朗斋,法号三臣,又号上清外史、妙正真人,江西松江娄县人。自幼好道,与正一天师第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关系密切,在龙虎山修行,雍正五年循例到京城值季,九年奉诏为雍正帝治病获效,得到雍正青睐,赐其龙虎上四品提点。雍正十一年,娄近垣获得创教机会,雍正颁布《赐大光明殿上谕》,曰:“大光明殿现在修整与你,作子孙长驻。上清宫去选些法官来,若上清宫人少,在苏州市选几个来。.....将来,光明殿你就是第一代开山的人了。”同年八月,赐封“妙正真人”,十月赐大光明殿开山正住持,封通议大夫,掌道录司印务事,岱庙等处正住持。娄近垣得到雍正帝青睐,显然有点偶然,这与历史上天师道道士得势的渠道并无不同。但是,据史料证明,娄近垣的获宠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娄近垣“能以忠孝为心,利济为事,而不涉于丹药怪迂之说。”雍正帝赞他“道法精通,行止托忒克·端方,居心坦白,能得其祖师真人之正传,而有济人利物之益。迩年以来,朕命祈祷雨旸,理通法备,备极诚敬。其忠质之性,甚属可嘉。”他自己也说:“虽嗣道教,颇不喜言炼气修真之法,云此皆妖妄之人借以谋生耳,岂有真仙肯向红尘中度世也。”娄近垣的核心思想是“无心”主张“无心于物,故心心皆佛,无心于道,故处处是道。”这一“心心皆佛观”是当时道教普遍以道附佛附儒的流行做法,但特别强调对社会正统政治的主动适应。

娄近垣作为天师道的道士获得皇帝宠信,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张鹏评价说:娄近垣“能以修身却病之术裨益圣躬,祷斋坛,屡著诚效。雍正帝特加宠异,赐以真人封号,为元教主持。且因娄氏忠勤,推本所自,赐修龙虎山上清宫,发帑钜万,遣内大臣董视落成,赐之碑额以垂永久。”可见,时人对娄近垣的得宠的原因也是洞如观火。总结起来,娄近垣得宠的缘由,首先是偶然,因为如果不是娄氏进京值季,他也无缘接近皇帝;第二,娄氏以医术以进,但这仅仅是一个噱头,真正的原因是他的“忠质之性”对皇帝忠心耿耿,也许雍正正是想通过娄近垣示范,规范天师道发展的方向,或许纯粹属于娄氏与雍正意气相投,也未可知也;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娄氏,不喜言炼气修真之法,与一般正一道士判若二道;第四,娄氏善与交接人事,刻意奉承圣意,身怀道术而侈谈禅趣,可谓用心,难怪雍正赞其“可嘉”娄近垣的做法与龙门派王常月的思路大同而小异,都不想与“道术”和“异端”有任何关联,对传统道术表示唾弃。

清代娄近垣和王常月仍然试图通过走上层路线而求得道教的发展,然而时过境迁,他们的成功不过昙花一现。由于清初皇帝普遍不信道,在政治上对道教严加限制,使道教的任何创新都难以为继,所以,娄近垣和王常月的得宠具有偶然性和个体性特征,道教适应清王权的政治努力失败,清朝道教整体性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