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埔紫菀

大埔紫菀

大埔紫菀(学名:Aster itsunboshi)是菊科紫菀属的植物,也被称为大武山紫菀。这是台湾省的特有植物。目前,大埔紫菀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大埔紫菀的根状茎细长,木质,有疏生小鳞片和须根。茎近葶状,通常不分枝,直立,有时屈,高约3厘米,有疏生的叶。

基部叶莲座状排列,在花期生存,倒卵圆形或长圆形,连同柄长1.5厘米,宽约0.7毫米。

茎部叶向上部渐小,匙形或披针形,顶端尖,基部狭,有短柄或近无柄,两面被密粗毛。

头状花序1-2个,有短梗,直立,径约8毫米。总苞半球状,长4毫米,宽7毫米,带紫红色。

舌状花1层,白色,管状花多数,裂片长约2毫米,无毛。冠毛污白色,常带黄色,长约2毫米。子房被密粗毛。

分布范围

大埔紫菀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

生长环境

大埔紫菀主要分于砾石山地。

本种提示

在观察到的大埔紫菀标本(Mt.Daibu)上,叶连同叶柄长3.5毫米,头状花序连开展的舌片径约1,8厘米,有长花序梗。

总苞片约3层,冠毛长3.5毫米,带红色,这些特殊特征与A.ItsunboshiKitam。的记载不符,故摘译Kitamura的记载于上。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